康熙和乾隆6次下江南,为何每次都会到济宁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nb.ifeng.com/a/20200114/8061710_0.shtml文/史间一壶酒在山东有个济宁市,多年来名不见经传,甚至不如所辖的曲阜市和兖州区有名。但在古代,这里却有“江北小苏州”之美誉。至于这样比喻出自谁的金口已无从考证。济宁,古称任城。夏朝时,济宁城区一带称为“任国”,一直延续到商周两代。秦统一中国后,废封建置郡县,改称为任城县。在当时,济宁原为不起眼的济州,治于巨野。年巨野水灾,遂移济州于现址。元灭金后,巨野水患频繁,世祖八年(年)升济州为府治,故名“济宁府”。此时的济宁,虽为府治,但名声平平,一般城镇而已。元代至元年间,途经济宁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为济宁的崛起带来生机,平平济宁由此而逐步走上繁荣昌盛之路。自元代大运河贯穿济宁南北以后,济宁成了运河的咽喉之地。据史料载,大运河在山东省境内有多公里,其中济宁就有公里。济宁的内河航运占到山东省的80%。这也让济宁成了江北最大的码头和物资集散中心。在明代时,从济宁过往的船只大约有八千多艘,光役夫就动用达12万人,每年运输粮食也有万担以上。作为运河的“水脊”,为了平衡水位,济宁修建了众多的水闸,每日里河道内帆樯如林,百舸争流,运河为济宁流来了信息、财富、技艺、人才。当时的济宁从南门里到大闸口一带可以说是“百物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商户发展到上千家,大的行栈店埠有三四百家,光经营饮食服务行业的就不下万人。不少街道都以工商行业来命名,例如竹竿巷、烧酒胡同、糖坊街、打绳巷、打铜巷等等。整条运河贯通以后,济宁成为全国33个工业大城市之一,清代人口就达14万,在当时仅次于青岛和济南。自元代开始,济宁就设有管理运河的机构,到了清代,更把管理整条京杭运河航运事务的衙门设在济宁。康熙皇帝6次下江南,3次御驾到济宁,乾隆皇帝6次下江南,每次都会到济宁,可见当时对济宁的重视程度。运河的贯通改变了周边的自然环境,为济宁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也改变了城区环境。当时沿着运河两岸的房屋依水而建,人们临河而居,打开临河的窗户就能欣赏运河的美景、就可以从运河打水做饭,甚至从屋里地板缝隙就可以看见涛涛的运河水流。为什么说济宁被称为“江北小苏州”呢?除了有相似的纵横交错的小街小巷以外,济宁古城里密布着有江南风韵形色的园林,青堂瓦舍、亭台楼阁、寺庙古刹护卫衬托,宅邸花圃、学堂文苑、酒楼歌馆、书棚戏院竞相生辉,官衙商铺随阶而建、园林邻居傍水而居,从而使济宁变得越发美丽起来。正是,“家家凭栏观碧水,户户依窗赏河风。”在北方,水似乎永远是稀缺的。但在济宁自古以来似乎例外。济宁的河流最多,具有河港密布的水乡特点,城西有京杭运河,城东有洸府河,城内有洸河、府河、越河、古运河、任城河、高新区还有杨家河、泥沟河。在济宁的微山县还有一个南阳古镇,其水乡风貌似乎还可以看出当年的情形。古镇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境内,坐落于南四湖北侧的南阳湖中,由东西长米,南北宽米的主岛和多个自然的小岛组成,周围碧水环抱、运河从中间穿过、小巧玲珑、犹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由于京杭运河穿湖而过,得水运之便,南阳镇飞速繁荣。元代运河通航后,南北商船都在这里停留,成为水上运输、商品交易的交汇点和重要的商埠码头。来自南方载满丝竹白米的渔船、酒船、米船、官船等往来相接,樯桅林立,篷帆遮日。在明代,南阳与扬州、镇江、夏镇并称为运河四大名镇。古老运河文化造就了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南阳昔日辉煌虽已过去,但保留着的部分历史遗迹,朴实无华而富有深厚文化沉淀的古镇风情,为南阳旅游开发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参考资料:《济宁运河文化》等
上一篇文章: 我们等英雄回家山川同念,英雄回家,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ingshizx.com/jnjy/15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