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震撼山东各朝代地图,看看你家乡变迁

夏朝开始,山东进入奴隶制社会。[1]这时的山东“邦畿千里”,有许多方国和部落。今山东地区基本上由人方国(东夷族)控制,著名的部落有薛(今薛城)、蕃(今滕州)、有仍(今济宁市中区)、有缗(今金乡)、三朡(今定陶)、顾(今鄄城)、有莘(今曹县)、有穷(今平原县)、有鬲(今德州市德城区)、过(今莱州)、寒(今潍坊市寒亭区)、斟戈(灌)氏(在寿光东北)、斟寻氏(今潍城区)、费氏(在鱼台)、缯(今峄城)、杞氏(今安丘)、观氏(今莘县)等。

商朝早期曾以今山东西南部为活动中心。商的始祖契都于蕃(今滕州),相土东都在泰山下。以后势力向东发展,越过泗水(今泗河),山东成为其主要活动区域之一。商初定都于亳(今属曹县),后有八次迁都,其中前两次在山东境内。第五次由西而东迁至庇(今郓城),第六次迁到奄(今曲阜)。商王朝的统治区域比夏代广阔,方国也进一步增多。今山东境内的方国主要有奄、薄姑(今博兴)、诸(今诸城)、莒(今胶州)、郯、逢(今青州)、画(今临淄)、顾(今鄄城)、蜀(今泰安一带)、黎(今郓城境内)、莱(今胶东地区)、杞(今新泰)、缯(今苍山)、莘(曹县一带)、任(济宁市中区)等。

战国时期(前年--前年)齐国吞并大多数小国,势力强盛,形成与秦东西对峙局面。战国末,今山东大部分地区归齐,只有南部一部分属楚,一部分归赵。

战国时期,齐国即号称“冠带衣履天下”。齐都临淄当时是国内最大的城市,繁盛一时。可以说,此时淄博是山东最NB的地方

西汉时期刘邦立汉后,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全国设置郡国62个,到了孝平二年(公元2年)全国共有郡国个。汉初的山东地区,大部为齐悼惠王刘肥的封地。文帝采纳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把齐国一分为七,即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东、胶西。经“七国之乱”的调整。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年),全国分为14个行政监察区,该机构除京畿范围的称做司隶校尉部,其余13个称为十三刺史部,每部设一名刺史。由于十三刺史部有十一部是以《禹贡》和《周礼》中的九州予以调整后命名,所以又通称十三州,山东地域的主要有青、兖、徐三刺史各部之地。冀、幽、豫三刺史部各有不少地区延伸到山东境内。

青州刺史部管辖6郡3国,下辖平原郡(领19县)、千乘郡(领15县)、济南郡(领14县)、北海郡(领26县)、东莱郡(领17县)、齐郡(领12县)、淄川国(领3县)、胶东国(领8县)、高密国(领5县),共统领县。

兖州刺史部管辖今山东高密以南、曲阜以东的广大地区。下领3郡4国。在山东境内有朗琊郡(领51县)、东海郡(领38县)和鲁国(领6县)。

兖州刺史部拥有今天山东聊城、长清、博山以南,沂源、蒙阴以西的鲁西北广大地区,下辖5郡3国。山东境内的郡国有泰山郡(领24县)、山阳郡(领22县)、济阴郡(领9县)、城阳国(领4县)、东平国(领7县)。

另有滕州以西的公丘县,属于豫州刺史部沛郡;平原、高唐以西,属于冀州刺史部清河郡;乐陵、无棣以北地区属于幽州刺史部渤海郡;鲁西和鲁南部分地区分属兖州东郡和徐州楚国。

十六国时期南燕,都城今天青州,青州成为山东省唯一一个朝代的首都南燕,十六国时期16国之一,慕容德所建。年建都广固。统治今山东及河南的一部分,史称南燕。

隋初,隋文帝对州县加以并改,使流行了很长时间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隋炀帝时,又废州改郡,以郡统县,恢复秦制。大业年间,全国设郡,个县,山东地区分属于15郡,即:东莱郡(治掖县)、高密郡(治诸城)、北海郡(治青州城)、齐郡(治历城)、济北郡(治卢县,今茌平西南)、鲁郡(治瑕丘)、琅琊郡(治临沂)、彭城郡(治彭城,今徐州)、东平郡(治郓城)、济阴郡(治左城,今定陶县西)、东郡(治白马,今河南滑县)、渤海郡(治阳信)、平原郡(治安德,今陵县城)、清河郡(治清河)、武阳郡(治贵乡,今河北馆陶县境内),共县。

唐初,沿用前朝制度,到了武德元年(公元年)去郡为州,实行州县两级制度。贞观元年(公元年),唐太宗整治地方行政区划,对州县大加并省,还以山川形势和自然地理,把全国分成十道,道不设长官,随时派员进行巡视。道之下设州,州辖县。到贞观十三年(公元年),全国共设10道,州,41个都督府,个县。山东地域分属河南道和河北道。河南道面积较大,设在山东的州有登州(治蓬莱)、莱州(治掖县)、密州(治诸城)、青州(治益都)、淄州(治淄川)、齐州(治历城)、济州(治卢县,今茌平境内)、郓州(治郓城,后迁须昌,今东平县境内)、曹州(治左城,今定陶县内)兖州(治瑕丘)、沂州(治临沂)。河北道设在山东的有棣州(治厌次,今惠民县东南)、德州(治安德,今陵县)、博州(治聊城)。另有部分地区属于泗州、徐州、宋州、濮州、魏州、贝州、沧州。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已经形成,全国节镇总数达50多个,其中驻地在山东境内的有淄青节度使(驻青州)、兖海节度使(又称泰宁军,驻兖州)、郓曹濮节度使(驻郓州,今东平县西北)。其他地区分属徐泗节度使、魏博节度使、沧景节度使。

北宋(公元年--年)初期,基本仿照唐制,全国分为13道。淳化四年(年)十月又并为10道。至道三年(年)改道为路,全国被分成15路,后又有所调整,到徽宗时,全国已设26路,路之下设府、州及带县的军、监,府、州、军、监下设县及不带县的军、监,地方行政区划实行路、府(州、军、监)、县(军、监)三级制。今山东地区属京东东路、京东西路及河北东路的一部。京东东路(治青州)所辖山东境内的有济南府(齐州升,治历城)和青(治益都)、密(治诸城)、沂(治临沂)、登(治蓬莱)、莱(治掖县)、淄(治淄川)、潍(治北海,今潍城)7州;京东西路(治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县)所辖山东境内的有袭庆(兖州升,治瑕县,今兖州)、兴仁(曹州升,治佐城,今定陶西)、东平(郓州升,治郓州,今东平县州城镇)3府和济(治巨野)、单(治单父,,今单县)、濮(治鄄城)3州及广济军(驻定陶);山东北部地区,分属于河北东路的滨州(治渤海,今滨州市滨城镇北)、棣州(治厌次,今惠民县城)、德州(治安德)、博州(治聊城)及大名府、开德府、沧州、恩州、永静军等。全省设18个州府、1军和90个县。

北宋后期,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宋江等人为了民族大义,天下黎民百姓,在水泊梁山起兵造反(现济宁市梁山县),这个故事被施耐庵编写成《水浒传》,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宋代在青州设立织锦院,专门织造高级纺织品。宋神宗时,在山东“和买”绢帛,每年达30万匹左右。

元代(公元年--年),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对占领区的控制,沿袭了行省制度,先后在山东地区设立了东平行省、济南行省、山东淮南楚州行省、益都行省、山东行省等。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形成了四级地方行政制度。当时山东和河北、山西、内蒙等地作为元朝的“腹里”地区,是中央特区,由中书省直辖,故山东地区没有设立行省,而是直接设路和直隶州。今山东地区设有东平(驻须城,今东平)、东昌(驻聊城)、济宁(驻巨野)、益都(驻益都)、济南(驻历城)、般阳(驻淄川)、等6路,辖曹、濮、德、高昌、泰安、恩、冠、宁海、棣、莱、滨、峄、沂、滕、莒、密、登、胶、潍、博兴、兖、单、济、陵等24州,共辖县。由于中书省区域太大,因管理之需,在路之上又设立了肃政廉访司和宣慰司作为监察区域。山东地区分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驻益都)、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驻济南)及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的一部分。

明洪武九年(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以分领天下州府县;同时废路,省以下设府和直隶州,再下设散州和县,为地方三级行政体制,当时除南、北二京直隶中央外,全国各地分设13个布政使司,山东为其中之一,治济南府,此后,济南一直为山东省会。山东布政使司下辖6府15州89县,大部分县名沿用至今。这6府是:济南、东昌、兖州、青州、登州、莱州。此外,河间府、大名府的部分县也在今山东境内。

明初光复时,山东“多是无人之地”,政府奖励人民垦荒。到洪武二十六年(年),山东的耕地面积有余万亩,是北宋时期的2.4倍,居全国第三位。年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济宁和临清由于漕运的发展而繁荣起来。

明朝地方基本上是三权分立的,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都指挥使司主管军队;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刑法,下设按察分司(又称道),山东境内设3道以统个府、州、县。山东都指挥使司统领境内个卫所驻军,先是组织抗倭和沿海地区的防卫工作,以后随着屯防制度的破坏,逐步兼理民事,变为地方一级政区。明代在山东地区共设有9卫10所,分别是安东卫、鳌山卫、灵山卫、大嵩卫、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任城卫、平山卫和雄崖所、夏河寨前所、浮山前所、王徐寨前所、宁津所、寻山后所、百尺崖后所、金山左所、海阳所、奇山所。

清代(公元--年),统治者将地方一级政区一律该称为省。年代,烟台成为山东第一个开放口岸。年,在甲午战争中,日军攻占威海,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年,青岛和威海分别租借给德国和英国。德国还修筑了从青岛通往济南的胶济铁路(5年),和津浦铁路的北段(年),把山东当作自己的势力范围。年,义和团从山东兴起,攻击遍布全省的西方传教士。[3]光绪时,又增至23省。省行政长官称为巡抚,有些省还设总督。总督有兼管数省者,也有只管一省者。巡抚主管一省民政;总督则主管军政,但也对民政有督导权。省下设府、直隶州、直隶厅,府州之下设县与散州、散厅,形成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清末,山东省下设济南、东昌、泰安、武定、兖州、沂州、曹州、登州、莱州、青州等10个府,临清、济宁、胶州等三个直隶州,共个散县(含8个散州)。省治驻济南,其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山东全境。清政府还为了监察地方,还设立道作为监察区域,道设在省与府之间,山东有三道,即济东泰武临道、兖沂曹济道、登莱青道。另外,直隶的庆云县、宁津县、东明县也属于今山东

民国3年(年)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鉴于全国有90余县县名相同,故对重名政区重新命名,公布了《内务部改定各县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涉及山东省有五个县:新城县更名为桓台县,海丰县更名为无棣县,兰山县更名为临沂县,宁海县更名为牟平县,乐安县更名为广饶县。同年6月3日北京政府公布《各省所属道区域表》将山东省岱北道改为济南道,岱南道改为济宁道,济西道改为东临道,胶东道名不变。

全省计辖四道县。济南道治历城县,辖历城、章丘、邹平、淄川、桓台、长山、齐河、齐东、济阳、长清、泰安、新泰、莱芜、肥城、惠民、阳信、无棣、滨县、利津、沾化、乐陵、蒲台、商河、青城、博兴、博山、高苑等27县。

济宁道初治滋阳县,后移治济宁县。辖济宁、滋阳、曲阜、宁阳、邹县、滕县、泗水、汶上、峄县、金乡、嘉祥、鱼台、临沂、郯城、费县、蒙阴、莒县、沂水、菏泽、曹县、单县、城武、定陶、巨野、郓城等25县。

东临道治聊城县。辖聊城、堂邑、博平、茌平、清平、莘县、冠县、馆陶、高唐、恩县、临清、武城、夏津、邱县、德平、德县、平原、陵县、临邑、禹城、东平、东阿、平阴、阳谷、寿张、濮县、观城、朝城、范县等29县。

胶东道治福山县烟台。辖福山、蓬莱、黄县、栖霞、招远、莱阳、牟平、文登、荣成、海阳、掖县、平度、昌邑、潍县、胶县、高密、即墨、益都、临淄、广饶、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日照等26县。

人已赞赏

温馨提示:《百家姓人物库》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免责声明:本文只供参考。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长按







































补骨脂针剂能不能治好多年的白癜风
白癜风的专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ingshizx.com/jnjy/786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