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观察济宁非遗传承三三制破解活力不

(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记者10月24日从山东省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过去几年济宁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创新实施非遗保护传承“三三制”模式,有力激发了文化旅游发展活力,相关经验入选《年度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工作典型经验做法》,获得全省推广。

过去几年,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深挖资源,完善非遗项目名录。坚持对上争取与对内扶持相结合,不断健全非遗项目名录,目前济宁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9个、省级项目86个、市级项目个。

创新形式,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在鼓励支持“传帮带”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探索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新培养方式,依托本地院校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在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外人文交流基地”。目前,济宁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0名、省级非遗传承人38名、市级非遗传承人名,1人入选年度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模范传承人。今年,10名非遗传承人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推荐申报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培育品牌,推进非遗传承基地建设。发挥本地非遗文化基础优势,加大品牌培育力度,邹城设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齐鲁(邹城)展示基地,是全国唯一县级基地。任城区被确定为山东省“非遗在社区”5个试点县之一。曲兴社南池书场入选山东省试点非遗曲艺书场,是山东省首批5个试点之一。开展市级非遗工坊认定工作,董氏武术器材有限公司等53家单位被确定为市级非遗工坊,指导各县(市区)认定95家县级非遗工坊。

同时,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动非遗产品“出新彩”。连续举办济宁市文化创意及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开发了嘉祥鲁锦、徐弓坊弓箭制作技艺等非遗文化旅游商品。楷木杆镶牛角毛笔、蓝印花布《福禄有鱼》等7件非遗作品入选“天工开物·齐鲁匠心”首届山东省非遗文创大赛。儒陶“三牛杯”、砭石“不忘初心”等9件商品入选省件红色旅游商品。9家企业入选山东手造?优选企业,数量居山东省第2位。

推动非遗路线“谋新意”。三孔等4个景区入选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畅游岱南奇观峄山”等9条红色旅游线路入选省百条红色旅游线路。

推动非遗项目“开新篇”。融入丰富非遗元素的“运河记忆”文化街区夜游项目于年国庆期间正式运营,融合展现鱼鹰捕鱼、端鼓腔民俗表演等非遗文化的微山湖旅游区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今年山东省唯一创成的5A级景区,曲阜市鲁城街道大庄社区被评为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泗水县柘沟镇被评为山东省文化生态名镇,非遗助力打造“孔府”品牌入选年度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

此外,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动非遗进社区扩大普及面。开展非遗项目展演·文化进万家活动,“非遗小课堂”社区传承工作入选山东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兖州区、汶上县、嘉祥县和微山县昭阳街道分别以花棍舞、山东梆子、鲁西南鼓吹乐、端鼓腔等特色非遗文化入选山东省文化艺术之乡。

非遗进校区培养传承人。充分利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馆作用,邀请非遗传承人作为客座教授,让师生近距离参观、体验剪纸、泥塑等非遗文化。开展送非遗进校园活动,将山东梆子、杂技等非遗项目融入其中。创新非遗演出形式和内容,群文作品《吆嚎!大运河》、山东梆子《梦圆黄河滩》分别入选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群众艺术优秀作品”和“优秀剧目奖”。依托职业院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合六进”模式荣获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并入选年山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

非遗进景区注入新动力。组织传统音乐、曲艺、民俗等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进景区进行现场展演展示,推动11个国家级非遗、18个省级非遗、47个市级非遗项目进驻12个文旅特色小镇,打造了泗水陶艺、鱼台柳编、广胜木雕等8个文化扶贫特色品牌,非遗活态传承和保护能力进一步增强。(苏锐)

(大运河新闻)

来源:文旅中国

----------------------

制作曹宇

编校延晨徐蓉

一审桂艳张莉

二审义富肖东

三审晖军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ingshizx.com/jnwh/1511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