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城五年GDP破8000亿稳健的济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马辉
一座城市能级的提升背后,大都会经历涅槃的过程。济宁,鲁南经济圈关键一员,也是山东省内“步伐稳健”的腰部城市之一。资源型城市主动转型、破解“煤电围城”的困扰,一度是这座城市全力以赴的方向。
当高质量发展成为所有城市的共识时,近两年,济宁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并已全面进入立体交通时代,城市能级提升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尤其是年,济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亿元台阶,这一数字与省会城市太原相差不大。而未来的5年,济宁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上亿元、亿元台阶,力争突破亿元大关。
那么,当我们翻看年城市GDP前50强名单时发现,每一个目标数字后面,都是一个强大的城市。例如亿元左右的,代表城市就有台州、泰州、嘉兴,亿元左右的,有厦门、潍坊、绍兴,亿元左右的则有唐山、徐州、大连。然而,去追赶这些城市,济宁的路径是什么?未来5年的冲刺准备好了吗?这些城市又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呢?
全面进入立体交通时代
稳健迈上亿元台阶
济宁是一座相对温和的城市,位居山东西南,土地以平原为主,水系众多,农业发达,具有扎实的工业基础;作为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资源禀赋富集,更是受儒家文化和运河文化影响深远,彬彬有礼与包容开放,成为这座城市的两大标签。
另外,在这座城市的地下,蕴藏着大量的煤炭资源,滚滚乌金的开采,曾为济宁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然而,资源型城市的主动转型,也成为济宁很早以前就未雨绸缪的一大课题。可转型成效究竟如何呢?
在刚刚结束的年济宁两会上,济宁政府工作报告列出了自己的五年成绩单: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亿元台阶、达到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亿元。个新旧动能转换产业项目加快实施、完成投资亿元,“四新”投资占比达到58%,“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考核全省第一。省级以上科创平台达到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10.8个百分点,在全省率先建成产业技术研究院,获评国家创新型城市。营商环境跃居全省前3位、全国第24位,新登记市场主体61.7万户……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是当地党委政府谋求发展的初心所在。年,济宁为市民做了很多民生实事:全市共完成新改扩建中小学15所、增加学位1.5万个;开通54条“助学公交”线路,每日运营班次;全市各类养老机构新增护理型床位张……
尤其是交通设施建设,济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其中,鲁南高铁全线贯通,新机场加快建设,枣菏高速、董梁高速、京台高速竣工通车,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尤其是济宁中心城区的交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迅速建成大二环和内环高架,全面进入立体交通时代。自此,济宁从“摊大饼式”的城市格局转向了族群结构大都市升级的方向,四个新城之间的“距离”真正缩短了,城市的相互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
年,济宁聚焦先进制造业,通过推进“干部助企攀登”,对家制造业企业“一对一”助企服务。这一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1%。实施工业和技改项目个,完成技改投资亿元。新增“四上”企业家,多增家、居全省首位。而代表着发展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两项,济宁分别新增家、家,均实现翻番。
“地理决定命运。”这曾是形容这个世界的最著名的格言之一。自身中心城市能级不高,又离世界级、国家级中心城市太远,这是济宁所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依托高铁、机场等交通设施或将得到缓解,然而,提升城市能级,就必须向先进制造业的赛道持续深入。
当然,济宁的区域位置也有诸多有利的方面:地处我国经济和人口最为密集的京沪发展主轴几何中点;上承“京津冀”、下联“长三角”、中接“一带一路”和“黄河流域”,是四大国家战略的叠加区;是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大世界城市群南北沟通、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东西交互的关键节点。济宁立足区位优势,大力推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公铁水空”多网融合发展的全国性交通枢纽优势凸显。
相对来说,鲁南经济圈缺乏一个区域中心城市,稳步前行的济宁、临沂各有长板和短板。从根本上说,都无法完成对经济圈内其他城市的单向赋能和拉动。作为一个省份的腰部城市,扎扎实实做好实体经济,显得尤为重要。谁有了强有力的产业集群,谁才能有成为经济圈区域中心城市的可能。其实,这场竞赛的主题早已确定,备战也早已悄然开始。
当前,济宁区域交通枢纽中心地位却越来越明显,已经启用的高铁站及新机场,还包括建设中的机场高速、济微高速、济商高速、绕城高速,济宁路网纵横,高铁交错,加上空港升级,将进一步夯实区域交通枢纽中心地位,提升城市的发展潜力。
济宁城市能级要跨越提升
台州潍坊徐州哪些路径值得借鉴?
把济宁放在全国的城市中排名,会是什么样呢?年,济宁的GDP总量压过漳州,但被增速23.32%的太原和32.9%的榆林超越,排名全国第52位。
可以说,浙江台州是济宁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ingshizx.com/jnwh/15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