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风貌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1289年,工程历时36年,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四省二市,沟通五大水系,全长1789公里。它既是中国南北水运交通的大动脉,又是一条通航、灌溉、防洪、排涝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京杭大运河哺育着依河而居的城市和居民们。渔夫、船家、码头工人和纤夫以运河为生,一代又一代在运河上劳作生息;全国各地的商人、文人、匠人通过运河进行广泛的交流,繁荣着沿河城市的经济和文化。

  

济宁风光

济宁市地处京杭大运河中段,属"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因此济宁备受历代王朝的关注,元、明、清三代都把治运的最高机构设在这里。在重点整治济宁段的同时,负责对运河全线进行整治和督理,济宁故有"七十二衙门"之说,成为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在济宁市博物馆,现今仍保存着的一门清代的铁炮,炮筒上赫然铸有"河道总督署造"。

  航运的畅通,贸易的繁荣,手工业的发达,都刺激了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和风格的形成,济宁逐渐发展为沿运七大商埠之一。济宁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张自义认为,运河文化的内核在于它的开放性、商业性和融汇性。当时全国20多个省在这里建会馆,来做生意,商业很发达。济宁作为孔子的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由于运河商业的影响,人们的思想却是开放和多元的。

  济宁运河河道

  另外,运河文化的多元性还体现在它是南北文化相融汇的,它吸纳了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和燕赵文化的精髓,还融合了秦晋文化及外来文化的特色。这些都是吸引我们当代人关注和传承的。

  "运河之都"的遗产保护与经济开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京杭运河的交通职能逐渐衰落,一些与运河相关的景象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昔日繁忙的码头,已淹没在快速的城市更新中;运河沿线的客栈、酒店和特色民居,也渐渐被现代建筑所代替。

  济宁南旺分水枢杻是整个大运河上最具科技含量的工程,历史上曾有着"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美誉。而如今,分水龙王庙前的运河已经变成了一片树林,龙王庙也已残破不全。

  对于大运河的遗产保护工作,专家提醒,大运河作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载体,它与长城有着根本的不同,只有充分开发了大运河的航运、灌溉、养殖、旅游等等这些实用功能之后,大运河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和传扬。

  实际上这样的动作在济宁到杭州的通航的运河段早就开始。为了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沿线的鲁、苏、浙三省纷纷下大力气对大运河各段进行了整治、扩建和渠化,使千年古运河重新焕发了青春,成为我国华东地区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济宁段(山东济宁-江苏徐州蔺家坝,130多公里)年通过能力将达到2500万吨,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万吨,抵得上新建一条"京沪铁路"。

  为了进一步保护运河文化遗产,合理开发运河经济,济宁中区把运河文化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列入"十一五"发展规划。在刚刚落幕的"中国运河之都"高层文化论坛上,复旦大学教授、国家历史名城研究中心专家阮仪三公布了自己对山东、江苏大运河沿线城镇历史文化遗产的调研结果;与会专家还一致建议,济宁城市的休闲、旅游开发一定要以保护好运河上的文化遗产为前提,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建设好"运河之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ingshizx.com/jnxs/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