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图
(字数,大家可先收藏,抽空看几段。毕竟手机伤眼。)
一、从《平江图》说起南宋绍定二年,初春的苏州,燕草碧丝,水阔鱼沉。一个明朗的早晨,郡守李寿朋召集同僚,召开会议,李寿朋说了一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类的开场白,就切入了正题,这一个正题就是,画一幅苏州地图。从没有绘过地图的同僚们不得不走出书房,用饱览诗书的双眼开始对苏州城进行着别致而细腻的观察,然后将观察到的东西,维妙维肖地刻录在一块大石头上。于是《平江图》诞生了。在平江图上,街市的排列,水道的走向,主要建筑物的分布,都一览无余。井然有序的街巷,与现在竟是大致相符,甚至一些街道的名称,现在仍在沿用。历史学家顾颉刚对着平江图碑说道,当时苏州市政,号称天下第一,城区内外,不但河水错综,可供运输洗濯之用,而且用小石子铺砌街道,即在下雨天,亦可不致湿脚,故有“雨天可穿红绣鞋”的说话。二、苏州小巷这一些小石子铺砌的街道,就是苏州小巷。“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消。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这一首诗所描绘的,也是苏州小巷。说起小巷,戴望舒《雨巷》的音韵便会自然而然地不期而至: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苏州的丁香巷,是一条典型的苏州小巷,她西起平江路,东止仓街,北面是中张家巷,南面是大柳枝巷。诗人是在怎样的一个雨天,徜徉在这一条旧巷子的青石板路上的呢,有人为此专门做了考证,其实这样的情调、这样的意境、这样的故事和这样美丽的诗句,只能就是诞生在苏州,苏州的小巷。那是细雨迷蒙里悠长又寂寥的小巷,或是“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小巷,思绪从纷繁琐碎的世事纠缠里一下子宕开很远,随意、自适、恬然、怡然。于是一种亲切的美丽如水涌来,一颗苦于俗务的心便荡漾其中。“烟水吴都郭,阊门驾碧流。绿杨深浅巷,青翰往来舟;朱户千门室,丹楹百处楼”这清幽之气正是来自于清幽静谧的苏州小巷,来自音韵铮铮的青石板,来自高高的风火墙,来自简洁质朴的石库门,来自“庭院深深深几许”。这冉冉氤氲在苏州小巷里的清幽之气,是从许多宋版线装书中飘逸而出的,是从许多明清青花瓷器里盘旋而至的,是在那伴着昆曲票友们咿咿呀呀拍曲的笛音里回环往复的,是在那穷极楼阁廊台之变化的苏州园林里修炼而成的。远道而来的外宾,在小巷里拾到一块带有文字的残砖,惊呼发现文物了。有一二百年的历史,那残砖该是文物。只是在苏州小巷里,你随便走进那家,那旧宅的年纪大都有百年数百年,那精致的砖雕门楼,那带着深深绳槽的石井,那色彩斑驳的花窗,都是饱经沧桑,都是历史的见证。如果那样算的话,在苏州小巷里找文物不难,难的是要找出不是文物的东西来。的确,苏州小巷里的古物之多、密度之大是罕见的。在十多平方公里的古城区里,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2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9处。更不提大大小小的巷子里那古寺、古井、古园、古树、古宅了。灵活多变的空间,参差错落的造型,柔和雅致的色彩,玲珑秀丽的庭院和临水而筑的风情,许多苏州小巷本身就是文物。历史,仿佛一记飘远的钟声,唐,宋,元,明,清,一代一代,春来秋去,岁月由远而近。现在,让我们沿着《平江图》,再一次走进小巷。花萼里、蒹葭巷、莲子巷、迎晓里、悬侨弄、桃花坞、大柳枝巷……是这样的名字,仿佛古典的词牌,挂在巷口。是唐诗一样的凝炼含蓄。是宋词一样的委婉细腻。是元曲一样的清澈悠扬,是话本一样的丰富生动。这苏州的小巷,这小巷的名字。在苏州的小巷中漫步,这种体验是奇特的。高高的粉墙因为年久而色彩斑驳,那些墙头上悬垂下来的古藤,墙上露出一角来的马头墙上的瓦花,那回响在青石板上的足音,还有节节台阶和紧闭的大门,不禁使人生出走在时光隧道里的错觉来。“卖糖粥,卖糖粥。”幽静的小巷里仿佛飘来了骆驼担的叫卖声。不喝碗糖粥,小巷里的人们如何能够入梦呢?“栀子花——白兰——花、茉莉花!”卖花声是姑苏小巷里最糯最甜,也最负盛名的叫卖声了。小巷深处,隐约走来的是一位年轻的卖花姑娘。随风而来的还有一阵阵幽郁沁人的花香。这些卖花姑娘大多是城外虎丘山花农的女儿,拎着花蓝,七里山塘街,走了三里半,还有三里半。随着她们怯生生的叫卖声,花香漫进小巷,漫进深宅,在苏州女人们的鬓边、胸前、枕旁展示它们小巧雅洁的姿态。三、巷弄里的昆曲倘佯在高高的粉墙下,对于墙那边的精彩,我们一无所知。“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但是你尽可以放纵你的思绪,展开你不羁的想象……深深小巷里喜欢拍曲的人很多,“小红低唱我吹箫”,夫唱妇随,优雅的水磨昆曲缭绕飞扬,飘过了高墙。巷子里的老书迷打开收音机,接收的是“空中书场”,这个节目已经有年代了,老书迷印象中似乎是半个世纪以前就有了这空中“说书”。听到评弹的弦索之音,巷子里的人们就会眉飞色舞,就会情不自 禁地告诉朋友这是唱的什么调,就会跟着“嗯嗯啊啊”哼起来。《三笑》是百听不厌,每一次的听起,深巷里的人家都会想起点秋香的唐伯虎,想起明朝,苏州的明朝。苏州的明朝,是一个抒情的时代。唐伯虎或者冯梦龙,意气风发地从小巷里经过,他们去赴雅集,或者是畅饮归来。一些楚楚动人的女子和他们擦肩而过,走进水墨丹青或者《三言二拍》。多姿多彩的生活,再一次让这座性情中的城市久久感动。苏州城内,皋桥堍吴趋坊内临街的小楼,唐伯虎就在这儿作画卖画。风和日丽,还有买家前来,还能换几个钱打发日子,风雨交加了,便是门可罗雀,画卖不出去,家里就是“厨烟不继”了。这是从江西回来以后的唐伯虎。觉察到宁王有野心,唐伯虎避之不及,费一番折,才回到了苏州。不久宁王兵反,失败后被俘处死。这使唐伯虎的命运中,又多了一层阴影,也使他存在心底的一丝丝希望彻底破灭。谋写一枝新竹卖,市中笋价贱如泥。坐在楼头的唐伯虎,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有了诗兴。廉价的笋也没人来买,还有谁会要这纸上的竹子呢。唐伯虎不由得一声长叹,这一声长叹余音袅袅。数百年后,就是这座临街楼头的画稿,每一幅都是价值连城,都是灿烂文明和优秀艺术的标志。唐伯虎,潦倒而黯淡的大半生,令一个时代熠熠生辉。四、巷子与吴文化是的,小巷的命运,其实就是吴文化的命运。吴文化是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ingshizx.com/jntw/12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