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济宁济宁人的饮食民俗

北京哪里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一座城市有多少种风情和姿态,进入这座城市亦有多少种路径和方法,在声音里,遇见济宁,FM.8品读济宁。

古训曰:“民以食为天”。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济宁人熟人见面习惯问一声“吃了吗?”即使是日已过午、即使是刚从茅房出来,依然用“吃了吗”来问候,对方则回答是“吃了!”或“没吃呢,你吃了吗?”而这只是擦肩而过的问候语,如果稍作停留,必定还会问“吃的啥好饭?”所以,吃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好的问候和回答。

在小农经济的背景下,“吃”始终是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这句带有纯正济宁特色的问候语,起源无从考证,恐怕也“历史悠久”,历史上靠天吃饭的百姓饱受饥饿之苦,“吃饱饭”成为头等大事和人们最基本、最迫切的愿望,所以问“是否吃饭”就是人们最自然、最实在、最真诚的关怀方式,它涵盖了济宁一个时代的文化、民俗和生活水平。

从远古先民们的祭祀,到后来的各种典仪、礼俗乃至送往迎来,庆生悼亡,几乎生活中的重大内容往往都要借食物来表达某种心情,连人际交往中也要讲究“投桃报李”、“投盅换盏”,用食物来沟通感情渠道或达到某种以投求报的效果。

济宁饮食受自然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把饮食作为增进友谊、凝聚亲情、融洽关系、推动务实的重要手段,饮食活动有着明显的儒家烙印。

在城乡居民的家庭中,早就有以“吃”的形式确定其家风声誉的习惯。“吃”不仅是物种延续的需要,而且成为维系亲情、友情及爱情的需要。

有的一家人,各支各房有十数口或数几十口人,如果同居同吃,人人争着干活,让着吃饭,那便是和睦相处的大家庭,会受到“五世同堂”、“九世同居”的称赞,被乡里之间传为佳话,视为美德。如果一家人虽然人口不多,而兄弟阋于墙,父子析产,各居各吃,互不相关,便会遭致舆论的非议。有的人关心父母衣食,时奉甘旨,克尽人子之职;对儿女精心哺育,爱抚备至,这样的人大多为后人所称道。否则,即为不孝不慈必被公众所指责。

所以饭桌上的“吃”,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的风尚和个人的品质,而且传统的价值精神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礼”、“孝”、“德”、“教”,核心在“礼”,讲究一种秩序和规范,在饮食中,如坐席的方向、餐具的排列、上菜的顺序、菜品的象征等都体现出“礼”的精神。男女老少一家人,经常聚会的地方就是饭桌。别小看这每天两三次的例行聚会,当人们从同一口锅里舀出糊涂(汤、粥),从同一个盘中夹起菜时,“家”的概念便嵌入到每个人的心中。

特别是家中来客,饭桌上按长幼尊卑的次序,甚至未成年人不得上桌时,伦理观念也逐渐渗透到他们的心中;在济宁人的习惯中,饮食还有一种疏别尊卑的伦理,知道“制乡饮之礼以交接长幼之序”,在村落、家族、街坊的饮食活动中,礼仪的规定往往非常严格,表现在坐席的分配、斟酒的次序、敬酒的规矩以及设宴的质量等各个方面。孔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就是长者为尊的敬老习俗在饮食聚会上的表现。

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原则,后来也影响到孔府菜的总体风格。孔府菜是鲁菜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各大菜系中,孔府菜经历的年代最久,文化品味最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菜谱和烹饪方法,继承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原则,成为风味独特的典型官府菜。

参考资料:《济宁民风民俗》

特别鸣谢:济宁民俗专家、济宁周易协会会长孔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ingshizx.com/jnwh/1153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