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年高三二模语文阅卷报

高三阅卷报告

4.根据材料一中受访者的回答,推断采访者提出的问题,填在相应横线处。(4分)

①应该如何界定语言景观这一概念?(1分)语言景观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1分)

②如何评价近年来的语言景观研究?(或“请谈谈语言景观研究的成绩和不足。”)(1分)

③未来如何推进语言景观研究?(1分)

第一个要点应包含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只要指向语言景观的定义即可得1分,第二问除了可以问“语言景观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如果问“语言景观的作用是什么”也可得1分。

第二个要点问题中一个关键词应是“语言景观研究”,另一个关键词是“评价”或者“成绩和不足”,如果是“现状”也可得分。

第三个要点问题中应该有“未来”和“推进语言景观研究”的相关表述。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材料,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结合情景问答的形式要求,分条作答。

本题设置相当精妙,在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概括归纳能力的同时,又进行情景化设置,这就要求学生形成答案时,不仅要概括全面,表述准确,还要兼顾到情景设置的潜在要求。很多学生在以上方面因没能做到精准审题,全面兼顾,造成或多或少的失分。具体情况如下:

1.内容概括不全面。本题虽然是三个空,但是却有四个要点,特别是第一个横线处,此处对应的是后面祝教授回答的两个段落的内容:①语言景观的含义②研究语言景观的价值和意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概括整合出了第一个问题。

2.答案表述不精准。比较明显的一个表述错误是:偷换概念——把“语言景观研究”表述成“语言景观”。以第一个空为例:答案应为:应该如何界定语言景观这一概念?语言景观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些学生则表述为:应该如何界定语言景观这一概念?它有什么作用?这样第二问就表述成了“语言景观”的作用了。第二处、第三处也存在这个问题。

3.不能兼顾情景要求。本题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融概括归纳与情景设置于一体,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照顾到情景设置的潜在要求,例如,答案不符合以采访者的身份进行提问的形式,只是对下文内容的概括。

在后阶段备考中,建议对信息性阅读题多做针对性训练,以提升学生的精准审题、全面概括、规范表达的能力。

5.如果学校组织一场“家乡语言景观研究活动”,请依据材料简要分析开展这一活动需要注意哪些问题。(6分)

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地点。②广泛搜集资料,针对不同类别做好信息标注。③拓宽研究视角,挖掘象征意义,不能仅局限在语言使用规范等方面。(6分。每点2分)

第五题的答题要点主要来自于材料三,但也要照顾材料一、材料二。如果学生依据材料三给出的三个角度,再结合自己对文本内容的具体分析,言之成理也可。此题最好明确注意的问题,并给出科学合理的做法。

例如:①研究对象选择应既广泛又有针对性,尽可能选择广告牌、路牌较多的地点。②研究方法应采取易保留的信息采集手段,如拍照,并对资料分类研究。③研究结论应选择多角度归纳,并从正反两方面归纳,有批判性。

本题评阅严格依照“评分细则”。第一个要点突出关键信息“代表性”“广泛性”“针对性”等,意思对即可得2分。第二个要点突出关键信息“信息采集手段”“拍照”和“分类研究”两层意思,各占1分。第三个要点突出关键信息“正反两方面归纳”,各占1分。

学生总体情况不太理想,表现在:

1.要点不全。尤其是“分类研究”和“反面归纳“两个要点,大多数学生没有涉及。

2.缺乏概括意识。多数考生仅仅罗列一些现象,缺少对信息的准确提炼,更缺少关键信息的准确表述,如“代表性”“广泛性”。

8.在小说中,士兵这一人物身上体现出深刻的矛盾,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①一方面,士兵身上有着一般的人性,他爱自己的孩子和兄弟,渴望战争结束,回到家乡。②另一方面,他深受法西斯思想毒害,认为杀人是结束战争的正确方式,以致冷酷残暴,泯灭了人性和良知。(4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题干中第一个关键词是“士兵”,所以必须聚焦于士兵这一人物行为上、思想上的矛盾。第二个关键词是“深刻的矛盾”,因为“矛盾”前有“深刻”,所以作答时不能只明确矛盾的具体内容,还要挖掘人物行为和思想背后的人性。这道题的每个答题要点可以先答士兵行为上、思想上的具体矛盾,然后再分析矛盾背后的人性,具体矛盾1分,人性1分,答出2点即可得4分。

比如①士兵看着婴儿死去,作为罪魁祸首却“流下了一滴眼泪”。表现士兵利用婴儿为兄弟复仇之心和未泯的良心之间的矛盾。②士兵渴望战争结束,却进行着杀戮。表现他厌恶战争却又不得不战斗的矛盾。

本题考查综合,既有对人物性格的考查,又含有对文本内容——“深刻的矛盾”上的挖掘,考查对文本和人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因此本题不同于一般人物形象或性格特征的概括,要结合“深刻的矛盾”来解析人物性格;又不同于戏剧中矛盾冲突的概括,要结合“士兵这一人物”来分析,矛盾不是双方的对立,而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

从学生回答情况来看,一般的得分是2-3分,占90%左右;满分4分的约占5-6%,0-1分的占4-5%。学生对矛盾的焦点认识不清,对人物性格理解不到位,对问题的理解不是很充分是造成失分的关键。

一、优秀试卷(4分)——集中分析“士兵这一人物”,既有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又有对人物性格“深刻的矛盾”的概括;书写认真;条理清晰。

二、二类试卷(2-3分)——①集中分析“士兵这一人物”,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对人物性格矛盾的概括有欠缺;书写还认真;条理清晰。②有分析,但对“深刻的矛盾”理解不准确,只是罗列矛盾现象。

三、三类试卷(1分)——①对“深刻的矛盾”理解不准确,只是罗列矛盾现象;②答非所问,答成作用题;③书写潦草。

四、0分试卷——答题素质差,答非所问,书写潦草。

无论做小说题还是做其他文学类文本阅读题:

1.从教师的角度来讲继续强调审题意识,要求学生一定要吃透文本,明确答题的的方向和范围。

2.从学生的角度来讲继续强化审题意识,一定要吃透文本,明确答题的的角度和范围。不要用老思维来做新题型,要思考新题型是如何和老题型相融合的;新题型变化在哪里,不变在哪里,要做到心中有数。

3.答题不要超出划定的边界。

4.继续加强书写训练,书面表达始终不可忽视。

9.贯穿始终、无语言、不谙人事的“婴儿”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6分)

①婴儿是小说的中心故事展开的关键,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地下室内外两条线索,都是围绕婴儿的命运变化逐步展开并推进的。②婴儿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凭借。女人伟大的母爱以及她的痛苦、挣扎和死亡,士兵的残暴冷酷和人性上的矛盾,都是通过他们对待婴儿的态度来体现的。③婴儿是小说主旨的集中体现。小说揭露战争、反省人性的主旨,主要是通过婴儿的悲惨命运具体形象地揭示出来的。(6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作用。第一个要点是对情节设置的作用,第二个要点是对刻画其他人物形象的作用,第三个要点对揭示主旨的作用。每个要点2分。

题目问的是“婴儿”在小说中的哪些作用,应该说该题并不算难,比较常规,答案设置也符合一贯的小说阅读重点,套路性较为明显。作为小说中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需要考生围绕情节、形象、主旨等方面作答。

从改卷得分方面来说,平均分为3.68,其中0分占比4.49%,1分占比1.36%,2分占比6.79%,3分占比19.82%,4分占比40.37%,5分占比20.21%,6分占比1.95%,6分得分率偏低,总得分率也偏低一些。

很多同学作答非常好,无论是对文本的理解,还是答题角度、答题术语、书写等,显示了高超的做题能力,也反映出老师们在指导学生备考上全面细致,有针对性,下了一番苦功。

首先还是书写,很大一部分考生卷面潦草,书写不规范、不整齐,不能合理分配使用答题区域。

其次,不能分点作答,有不少考生不分点,思路显得较为混乱。

第三,不会结合文本分析,很多考试能答出情节、形象、主旨等,但只是简单一提,很明显还是遵循套路答题,而不能结合文本,如提到形象,却分析不出来“婴儿”是怎样反应人物形象的。

第四,答题术语积累不够或者使用不规范,如“推动情节发展”,“是表现人物的凭借”,“集中反应了小说主旨”、“揭示了”等等。

以上问题提醒我们要强调文体意识,小说是通过情节在特定环境表现人物反应显现实生活,答题上特别要重视情节、环境、人物、主旨等方面。对文本要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不能仅仅答出套路性语言,更要结合文本分析。

要加强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

日常练习注意积累常见、常用的答题术语,在答题时能熟练灵活运用,还要多做练习,加强答题规范化的训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希宪穷治其事,以状闻,杖阿合马,罢所领归有司。(4分)

(2)臣病虽剧,委之于天。所甚忧者,大奸专政,群小阿附,误国害民,病之大者。(4分。“委”“专政”“病之大者”各1分,句意1分)

(1)廉希宪彻底查办阿合马的事情,把他的情况上报,杖责阿合马,革去了他所统领的职权,并归属主管该事务的官员。

(2)臣(翻译成“我”更好)的病虽然严重,但是我把命交给了上天。我最担心的是大奸之人独揽政事,众多小人阿谀归附,耽误国家,危害百姓,这是最大的病啊。

1.第⑴题评分细则

①“穷治”1分,“穷”为“彻底”“极力”,“穷治”译为“彻底查办”。

②“以状闻”1分,答案译为“把他的情况上报”,该句中“以”译为“把”,“闻”在该句中为使动用法“使……听到”,考虑到句意通顺,意译为“上报”。

③“所领”1分,所字结构,译为“所统领的(职权)”。

④“有司”,译为“主管该事务的官员”,学生答“有关官吏”也算对。

2.第⑵题评分细则

①“剧”1分,译为“严重”,若答“厉害”也得分。

②“委”1分,译为“交给”,学生答“托付”“交付”也得分。

③“专政”1分,“专”是“独占””“专擅”的意思,“专政”译为“独揽政事”。

④“病之大者”1分,定语后置,译为“这是最大的病”。

3.两点说明

①采点赋分,得分点翻译对即可得分。

②对得分点的翻译中出现错别字则该得分点不得分。

学生得分:平均分为4.45。

学生做题存在的情况:得分率普遍较低。

存在的原因:一是学生积累的文言知识不足,有些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翻译不到位,导致失分;二是学生缺乏语境意识,只盯着要翻译的句子看,从而忽视了上下文,无形当中给自己增加了难度,甚至有的学生竟然连传主的名字也翻译了;三是学生缺乏采点意识,学生在翻译时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突出重点,即使有的学生想要采点,但采不准点。

一是要引领学生一如既往的做好文言知识的积累和梳理工作,点滴知识的积累天天做,反复抓,识记和练习相结合;二是增强学生的整体阅读意识,尤其是根据上下文语境理解、分析的意识,文言文如此,现代文也是如此;三是给学生讲清采点的具体“点”(句子中的关键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其他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并在课堂上讲解、展示思维过程。

14.廉希宪不仅尊崇儒学,多有政绩,而且在品德修养上也堪称封建时代士大夫的典范。请简要概括他品格方面的特点。(3分)

①忠诚为国,善理政事,能够直言进谏;

②富有孝心,为父母丁忧,极尽孝道;

③刚直不阿,秉公执法,敢于严惩不法权贵。

(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第一条“忠诚为国,善理政事,能够直言进谏”,“忠诚”“直言进谏”两点只要答出一点即可得1分;

2.第二三条只要分别围绕“孝”“刚正不阿”两方面来答即可得分。

3.两点说明:(1)摘录原文不用自己的话作答不得分。(2)不分点不概括作答,只是翻译文段,不得分。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结合题意要求,分条作答。

四、存在问题

本题设置相当精妙,主要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概括归纳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形成答案时,不仅要概括准确,表述准确,还要兼顾到品格特点的要求。很多学生在以上方面因没能做到精准审题,准确概括,造成或多或少的失分。具体情况如下:

1、语言空洞简单,要点杂糅不清,如“忠孝两全”,“尽忠尽孝”;

2、审题不准,答非所问,未扣准“品格特点”;

3、照抄原文,缺少概括;

4、空白题较多,有5%的学生未答此题;

5、未分条作答,要点不清晰。

在后阶段备考中,建议对信息性阅读题多做针对性训练,以提升学生的精准审题、全面概括、规范表达的能力。

16.诗的颈联有什么含意?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作用?(6分)

解析:此联含意的必须放在整首诗中才可以理解。题目有“禅居”则这首诗必然有禅意,所谓禅意,一定会是对宇宙万物参悟,对人世人生的超脱。劲联正是此意。“驱驰”,即奔波老苦状,上句含意即为,在方丈之内悟透人世纷扰不过是劳苦奔波。

下句显然不能仅从字面意思理解为写景,必定也是禅意。非实景则必有喻义,顺承前句则可得出,人世的劳苦奔波不过像是海波摇动在一杯中而已,是虚诞无义的。整联两句相联,则表现了诗人超脱达观的禅意境界。

含意:居于斗室之中想起人世间的奔波辛劳,就像看一杯水中起伏的波澜,看上去轰轰烈烈,其实微不足道,表现出一种超然达观的心态。

作用:承上启下,由前面的写景转入后面的议论抒情,禅居赏景后,心有所悟,油然生情;为尾联的抒发胸臆作铺垫,正因有了参悟,才会怀有“长住”的愿望和“入俗笼”的无奈。(6分。含意和作用各3分)

含意答出“人世奔波”类似意的1分,答出“像海水摇动在一杯中”类似意的1分,综述得出“超脱,超然,达观”类似意的1分。

结构中的作用答出“承上启下”的1分,答出承上写景内容的1分,答出启下有伴师参禅的期望却难以尽脱人世羁绊的无奈的1分。

为更好地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代诗歌鉴赏成为语文高考必考题型,而古代诗歌蕴含丰富的情感和哲理,能力层级要求较高,学生往往望而生畏。

读懂诗歌是前提,诗歌内容都看不懂,却谈鉴赏和解题,那是自欺欺人,本首诗歌学生对含意的理解偏差太大。

1.概念不清,分析的颔联

2.答题不规范。此题共两问,可以分成两大点,分别标上“含意”和“作用”。很多学生不分点,造成得分点不清晰。

3.含意不能放到整首诗中理解,不能解释出比喻义,只看出了写景。“超脱达观”的心态写出的不多,很多写凄凉孤独伤感等情绪。

4.结构的得分相对高一些,答出来承上启下,(承字写成错别字),但“承上”的内容没具体写出,“启下”的内容写得不够准确。

5.把握情感不准确,代入感不强,认为作者想身居方丈之室,出家为僧,不染红尘。

6.海波摇动一杯中,比喻义没有感悟到,承接上句,认为天地之小,静观海波摇动,或者人生驱驰,如海波摇动,或者在方丈室内手捧清茶,探讨人生或身居方丈,人生也要波涛汹涌。

7.做题不规范,层次不清,思维混乱

1.加强标题意识。诗歌标题中往往包含有明示信息或暗示信息,在帮助我们读懂诗歌方面能起很大作用,就本题来说,“禅居”很关键,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应让学生多一些了解,才能拈花微笑。

2.禅意的诗句很多是比喻义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3.规范答题,有情景意识。

16.诗的颈联有什么含意?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作用?(6分)

含意:居于斗室之中想起人世间的奔波辛劳,就像看一杯水中起伏的波澜,看上去轰轰烈烈,其实微不足道,表现出一种超然达观的心态。

作用:承上启下,由前面的写景转入后面的议论抒情,禅居赏景后,心有所悟,油然生情;为尾联的抒发胸臆作铺垫,正因有了参悟,才会怀有“长住”的愿望和“入俗笼”的无奈。(6分。含意和作用各3分)

含意答出“人世奔波”类似意的1分,答出“像海水摇动在一杯中”类似意的1分,综述得出“超脱,超然,达观”类似意的1分。

结构中的作用答出“承上启下”的1分,答出承上写景内容的1分,答出启下有伴师参禅的期望却难以尽脱人世羁绊的无奈的1分。

含意答出“人世奔波”类似意的1分,

答出“像海水摇动在一杯中”类似意的1分,

综述得出“超脱,超然,达观”类似意的1分。

结构中的作用答出“承上启下”的1分,

答出承上写景内容的1分,

答出启下有伴师参禅的期望却难以尽脱人世羁绊的无奈的1分。

此联含意的必须放在整首诗中才可以理解。题目有“禅居”则这首诗必然有禅意,所谓禅意,一定会是对宇宙万物参悟,对人世人生的超脱。劲联正是此意。“驱驰”,即奔波老苦状,上句含意即为,在方丈之内悟透人世纷扰不过是劳苦奔波。

下句显然不能仅从字面意思理解为写景,必定也是禅意。非实景则必有喻义,顺承前句则可得出,人世的劳苦奔波不过像是海波摇动在一杯中而已,是虚诞无义的。整联两句相联,则表现了诗人超脱达观的禅意境界。

存在问题:

为更好地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代诗歌鉴赏成为语文高考必考题型,而古代诗歌蕴含丰富的情感和哲理,能力层级要求较高,学生往往望而生畏。

读懂诗歌是前提,诗歌内容都看不懂,却谈鉴赏和解题,那是自欺欺人,本首诗歌学生对含意的理解偏差太大。

1概念不清,分析的颔联

2、答题不规范。此题共两问,可以分成两大点,分别标上“含意”和“作用”。很多学生不分点,造成得分点不清晰。

3、含意不能放到整首诗中理解,不能解释出比喻义,只看出了写景。“超脱达观”的心态写出的不多,很多写凄凉孤独伤感等情绪。

4、结构的得分相对高一些,答出来承上启下,(承字写成错别字),但“承上”的内容没具体写出,“启下”的内容写得不够准确。

5把握情感不准确,代入感不强,认为作者想身居方丈之室,出家为僧,不染红尘。

6海波摇动一杯中,比喻义没有感悟到,承接上句,认为天地之小,静观海波摇动,或者人生驱驰,如海波摇动,或者在方丈室内手捧清茶,探讨人生或身居方丈,人生也要波涛汹涌。

更有很多答案匪夷所思

7做题不规范,层次不清,思维混乱

1加强标题意识。诗歌标题中往往包含有明示信息或暗示信息,在帮助我们读懂诗歌方面能起很大作用,就本题来说,“禅居”很关键,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应让学生多一些了解,才能拈花微笑。

2禅意的诗句很多是比喻义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3规范答题,有情景意识。

17.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共6分。)

(1)杜甫《登岳阳楼》的“,”两句,描写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

(2)《伶官传序》以感叹起笔,然后顺势提出兴盛和衰落的道理,“,”的观点,醒人耳目。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到“,”,对屈原文章文平意深、言近旨远的特点进行了评价。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6分。每句1分,错1字该句不得分)

第一处前一句易错字是“坼”,后一句“日夜”往往误写为“日月”;第二处因理解有误,会写成另外一句;第三处易错字为“指”和“义”。

1.本题共六分,但是能得到五分或者六分的学生寥寥无几,很多学生仅得到一分、二分;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六句话全放弃或者六句话全写但是全错,只能得到零分;阅卷过程中能听到很多老师的叹息声,没想到很多高三的学生的名句默写能力如此薄弱。本题属于基础性知识掌握,这道题也是我们语文唯一能掌握范围的题目,考察的是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毕业生,但是掌握程度如此薄弱,让人深省。反映出学生平时对背诵默写学习任务的不够重视,记忆不扎实,落实不到位。

2.这次三句话,有两句出自新的高中生必背58篇范围,《伶官传序》和《屈原列传》属于新增。尤其是《屈原列传》,不在我们的必修和选修书目内。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58篇背诵,不能留死角。

3.第一小题的两句话,是正确率最高的,少数学生写成另外的句子,少数学生把“坼”字的点忘掉或者写成其他偏旁;原来考前认为“日夜”容易误写成“日月”,这次果然如此;还有没想到的是“乾坤”两字,错误率也竟然很高。

4.第二小题出错率极高,出错的原因不是错字,而是写错句子,很大一部分学生写成这篇文章里最广为传颂的两句话“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忽略掉语境要求的“以感叹起笔,顺势提出”;这样错很可惜,明明仔细一些可以写正确,却陷入思维定式。

5.第三小题是正确率最少的一句,因为句子比较长,学生接触晚,所用工夫又少一些,所以记得五花八门。大多数学生只能写个大概,或者只能意会,落实到默写上错误百出。除了“指”误写成“旨”,“义”误写成“意”,“迩”错得也极多;“称”字漏写,“而”字漏写,“其称文”误写成“称其文”等等比比皆是。

在此后的备考阶段,虽然时间珍贵,但是基础性背诵应该时刻重视不能丢。这些名言名句的意义,不仅限于默写,还有益于写作表达,要记就记百分之百准确;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留下漏洞。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示例)①我却又苦于没有云样的笔②而且云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4分。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做补写句子题的根本方法是联系上下文,兼顾内容和结构。

第一处补写:联系上文"天空的蓝笺"这个比喻和下文"有笔如云",第一个空应有把云比做笔的比喻意。(1分)根据前文"不能写信的理由"和后文"也不过随写随抹""何尝能尽情描绘",第一个空,还应该有我为我不能写信找理由的相关内容。(1分)

第二处补写:前文有关联词“不但”,第二个空应有"而且""也"(1分)前文“云的形状变幻着”,后文有天空被晚霞染红的内容,由此推测云彩也由白色变为红色,所以第二个空还应该有云的颜色变化的内容。(1分)

第一处(2分):写出手中无笔,且使用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1分;使用比喻,写出云一样的笔,1分。

第二处(2分):主语是“云的颜色”,1分;写出“奇异地转换”“变化”“变红”等,并且使用表并列的关联词“而且”“也”,与前文“不但”照应,1分。

①第一处没有使用比喻,没写出笔像云一样。

②第一处没强调手中无笔,而是说手中有笔。

③第一处只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ingshizx.com/jnxs/103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