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风格传承新时尚兼容运河记忆重聚济
作为一座毗邻老运河、历史悠久的城市,济宁从不缺少商业繁荣的重要见证,但竹竿巷片区不同,其位于城市中心的特殊地理位置、古朴雅致的建筑格局、烟火气十足的沿街店铺,无论城市如何变迁,都是扎根在济宁人心中一抹别样的情怀。近年来,济宁市住建局在不破坏竹竿巷片区传统街巷尺度和风貌的基础上,用绣花的功夫进行微改造,让物质空间不断更新的同时,留住城市的记忆,传承运河文化。韵味足,老街区有新活力“灯火辉煌庆佳节,欢声笑语迎新年”。年春节假期,济宁竹竿巷片区吉庆祥和,缤纷的色彩目不暇接,现在,它和周边区域经过通过规划升级,有了一个新名字——“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在“运河记忆”街区年味十足的南岸街,这里游人如织,敲锣打鼓,张灯结彩,洋溢着浓浓的年味。灯光秀、民俗表演、品美食、乘画舫、赏夜景热闹非凡,给游客带来一场沉浸式体验,洋溢着春节的喜庆氛围。“游客络绎不绝的,最忙的时候翻台两三遍才行。”商户李先生在该街区经营着一家餐厅,谈及这几天的生意,他表示竹竿巷附近一直是济宁老城区烟火气最浓郁的所在,正月里人流量较大,客源也增加了不少。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宝藏,更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动力之一,如何让一个具有历史气息的城市街区保持其应有的个性并且拥抱未来,济宁市选择为其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按照“公司化运营,景区化建设、市场化运作、封闭式管理、品牌化打造”的总体思路,打造“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该街区涵盖以老运河保护带串联的棋盘式道路网、前街后街共同构成的河街整体格局,空间框架可概括为“一带、七街、多点”:“一带”是指老运河保护带;“七街”是指东西向大闸口河南街、竹竿巷——汉石桥街——纸坊街和南北向的清宁巷、永宁巷、打绳巷、清平巷、小闸口河西街等组成的棋盘式河街;“多点”是指分布于保护范围内的文保单位、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计划通过三期工程完成整个规划范围内项目建设。微改造,留住城市记忆“目前,我们主要进行了美化建筑立面、整治完善路面设施、提档升级沿岸景观、开通运营水上游览项目等内容,大力将‘运河记忆’文化街区布局建设成‘一河两岸、三街六巷、四馆五点’的特色文旅品牌,实现运河文化的保护性传承,让古迹古街焕发新生机。并为此专门成立了项目运营单位任城运河控股开发公司,负责水上游览项目的运营管理工作。”济宁市运河文化经济带建设指挥部项目推进组成员张凯介绍。一座城市的更新政策映射着城市性格,竹竿巷历史文化街区地位特殊,在改造设计过程中“用‘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的理念贯穿始终,改造设计不但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还保存、完善了构成整体风貌的要素。同时,又通过城市设计更好地把历史与当代相融合,让历史鲜活地存在于当代生活之中,南岸街“运河记忆”步行街的诞生就是重要体现。“因为这附近店铺涉及种类比较多,所以整体风格越来越偏现代了,这次改造之后,可以明显感觉到这条街的历史韵味又回来了,我们店家当然是支持的,毕竟来玩的人更多了。”南岸街商户赵女士坦言,她经营的是一家老字号餐厅,完善而独具特色的硬件设施下,让这里成为人们视线的聚焦点。“以前感觉城里过年有些冷清,但现在有了这么好的地方,一下子热闹了不少,人气也出来了,年味也更浓了。”市民李先生表示,这给济宁市民和外地游客一个来得了、住得下的理由,使其成为民俗风情的集萃地、特色旅游的承载地、城市休闲的目的地和展现“济宁运河之都”的文化会客厅。让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是城市更新的目标所向,对于“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济宁市住建局结合济宁市老城区雨污分流及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对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主干道及部分次干道积极对进行改造提升,涉及道路、供水、排水、排污、电力、消防等方面,改善了历史街区的生活环境,保护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保持居民生活的延续性。这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预留了“新经济”发展空间;既保留了“乡愁”,又焕发了“活力”。
上一篇文章: 45亿济宁城区4宗地成交液压件厂片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ingshizx.com/jnxs/15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