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介绍nbs
技术概述: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产业优势日益突出。目前食用菌可利用的主要栽培原料是棉籽壳、木屑、麦秸、玉米芯等,由于林木资源消耗过大、木屑原料缺乏,且随着棉花栽培面积减少和秸秆还田、玉米芯加工等技术推广,用于食用菌栽培的这些传统原料越来越少,原料成本上涨,导致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下降。为解决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栽培效益下降的问题,研发出适宜不同菇类的新型栽培基质,形成了以玉米秸秆、果树木屑、棉秆栽培食用菌新技术,能够降本增效,促进食用菌产业持续稳步发展。
本项技术突破了国内外食用菌生产原料的局限性,系科研、推广部门通过在不同区域进行示范推广应用形成的比较先进、适用,生产中急需且值得进一步在全省大面积推广的较成熟技术。山东农学会组织成果评价会认为本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增产增效情况:该技术已在德州、聊城、临沂、淄博、济南、东营、济宁等地推广应用,新型基质可替代传统原料60%以上,生物转化率提高7%~15%,商品率高,品质符合行业标准《绿色食品食用菌》要求,栽培效益较传统栽培技术提高18%以上。通过示范推广新型栽培原料基料化种菇关键技术,有效利用了玉米秸秆、棉花秸秆、果树枝条等农业废弃物,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促进了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对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技术要点:
1.选用科学栽培配方。以玉米秸秆为主料栽培双孢蘑菇的高产配方:玉米秸秆40%、麦秸25%、鸡粪28%、辅料7%;玉米秸秆35%、玉米芯20%、牛粪40%、辅料5%。以果树木屑为主料栽培香菇的配方:苹果木屑60%、柞木屑18%、麦麸20%、辅料2%。以果树木屑、棉秆为主料栽培杏鲍菇的配方:果木屑30%、玉米芯50%、麦麸18%、辅料2%;棉秆45%、玉米芯30%、麦麸18%、辅料7%。
2.玉米秸秆基料化处理技术。选择新鲜干燥无霉变的玉米秸秆,粉碎成长度为10厘米左右的段,然后进行碾压处理,再将玉米秸用2%石灰水浸泡2天,使玉米秆软化,麦秸、玉米芯和鸡粪同时预湿,进行二次发酵处理。
简易设施条件下,一次发酵在室外进行,堆高1.2~1.5米,宽1.5~2.0米,底部做横向的通风孔道,秸秆和鸡粪分层堆制,秸秆厚25~35厘米,粪厚3~4厘米,共堆6~8层。整个发酵周期30天,间隔7、6、6、5、3天各翻堆一次。三天后进棚集中二次发酵。加热使料温达60℃左右,保持6~10小时,然后通风降温至50~52℃保持3天,待料温降到室温时摊料播种。
工厂化生产条件下,采用敞开式隧道进行一次发酵,隧道长18~22米,宽4~5米,高4~5米,当料温达到75~80℃后开始下降时即可翻堆到另一个发酵隧道,一般每发酵3~4天翻堆一次,共翻堆3次。二次发酵采用隧道封闭式蒸汽发酵,料堆高2.0~2.5米,风机调到内循环状态,使温度上升至58~62℃,关闭新鲜空气,保持8~10个小时完成消毒。之后在8小时内降到48~52℃,维持3~5天。结束时送大量新风使料温降到40℃以下,及时出料上架。
3.果树木屑基料化处理技术。将苹果、梨、山楂、核桃等果树枝条使用专用枝条粉碎机加工成2毫米大小木屑。先将枝条屑用石灰水溶液预湿2小时,充分湿透,再按上述栽培配方将主料和辅料按比例称好、搅拌均匀,使培养料含水量保持在58%~62%,混合培养料装入培养袋中进行常压蒸汽灭菌,要求在3小时内使灭菌室温度达到℃,并保持12小时后停止加热,再闷2小时,然后卸袋散热,自然冷却至28℃以下接种。高压蒸汽灭菌要求蒸汽压力达到0.15MPa时保持2.5小时,灭菌结束,自然降压到零再出袋。
4.棉秆基料化处理技术。利用棉秆粉碎机将去根后的棉秆粉碎成粒度小于1厘米的小段,使用前需要充分预湿,浸泡1~2天,气温高于30℃时,应每隔12小时换水并翻堆。预湿好的棉柴与其他原料加水充分搅拌均匀,调节含水量为58%~65%,pH6.5~8.0。然后建堆发酵,堆宽1.5~2.0米,高0.8~1.0米,每隔50厘米在料面用木棍从上到下打一通气孔,孔直径3~5厘米,待料堆温度升到60℃以上保持12~18小时后翻堆,整个发酵周期需翻堆3~4次,一般6~8天完成。然后人工装袋或机械装袋,采用常压或高压灭菌,方法同果树木屑基料化处理技术。
5.发菌管理和出菇管理。根据不同菇种的生长发育特点和栽培设施,分别进行科学管理。
双孢蘑菇:播种3天内,料层温度保持在22~26℃,相对湿度70%~75%,尽量少通风,3天后逐渐加大菇房通风量,菌丝长至培养料2/3厚度时覆土,厚度4厘米,温度控制在25℃以内,相对湿度90%左右。当菌丝普遍开始突出土表时,加大通风量2~3天,将料温控制在15~18℃,喷结菇重水,保持空气湿度90%~95%,当子实体长至黄豆粒大小时,需再喷一次促菇重水,喷水后立即通风。
杏鲍菇:发菌室温度控制在22~24℃,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55%~70%,CO2浓度控制在0.15%以下,注意通风换气,避光发菌。出菇期温度控制在14~16℃,采菇前2天调至13~15℃,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90%,采菇前75%~85%。子实体伸长期菇房内CO2浓度调至0.3%~0.4%。需要一定的散射光,菇蕾形成期适当增加光照,幼菇生长至采收期应减少光照。
香菇:发菌室温度控制在23~27℃,空气相对湿度不高于70%。接种后当白色菌丝基本长满菌棒,可进行扎眼透气,以加快菌丝的生理成熟,扎眼后5~7天,浇水保湿闷棚2~3天,菌棒即转变成棕褐色,完成转色。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后,通过干湿交替或10℃左右昼夜温差,刺激形成原基,出菇期温度控制在15℃~25℃,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随着子实体不断长大,要加强通风,还要有一定的散射光。
适宜区域:山东省食用菌主产区。
注意事项:玉米秸秆要求无霉变,预湿前要碾压,使粗壮的茎杆破裂有利于水分吸收和发酵。棉秆在发酵时注意控制发酵时间,避免发酵不足或过度发酵。
技术依托单位:山东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ingshizx.com/jnxs/2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