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寻访大运河文化带特别报道组走进济宁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8月24日,寻访大运河文化带·汴梁晚报文化中国万里行大型全媒体融合报道组走进济宁。济宁是京杭大运河流经最长的城市,中段纵贯全境长达公里。京杭大运河济宁段,不仅是南北贸易的命脉,更传递和融合着南北文化。古老的大运河,给济宁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烙印,而这座古城也见证了大运河数百年的兴衰。
济宁因水而兴,因水而强,因水而名,是靠运河发展起来的城市。更重要的是,由于济宁段运河处在大运河的中枢区段和最高点,在中国运河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元、明、清三代都把作为治运和司运中心的“运河总督衙门”设在济宁,当年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可与四川都江堰相媲美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也建在济宁,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曾几度驻跸济宁,济宁因而被誉为“中国运河之都”。据史料记载,自元朝大运河纵贯济宁南北以来,独特的自然环境,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江北最大码头之一。尤其是明清时期,这里商贾云集,南船北车,交易频繁,十分繁华,有“江南小苏州”之美誉。8月24日至8月25日,报道组一行先后来到汶上南旺枢纽遗址﹑济宁古运河﹑宣阜巷﹑玉带桥﹑天井闸﹑竹竿巷﹑纸坊街﹑东大寺等地探访,领略这座运河城市的风采,体会大运河厚重的历史文化。8月24日下午,报道组一行首先来到汶上南旺分水枢纽遗址。南旺分水枢纽遗址是大运河沿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古代水利工程,这里是京杭大运河全线海拔最高点,被称为“水脊”,是古代水利建设的奇迹。它的建成,破解了京杭大运河上“水脊”难题,引汶河济运河,确保运河全线通航,被后人誉为“可与都江堰相媲美的治水工程”。京杭大运河在济宁穿城而过。古老的济宁运河段几经整修,皆用青石垒砌,两岸绿树成荫,杨柳低垂,处处透着江南气息。竹竿巷,济宁城里一条弯曲悠长的小巷。蜿蜒数百米的街道两旁错落有致的店铺门楼,茶坊酒肆,古建筑格局古朴雅致、小巧玲珑。黛瓦粉墙的砖木结构,清一色的旧式门板店面,每一个檐角,每一块店号牌匾,都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运河畔、任城中,竹竿巷内百家兴。”8月25日下午,在济宁市区老运河南岸的竹竿巷,报道组一行了解了城因运河兴的历史。百业并举的竹竿巷是济宁历史的见证,更是蘸着大运河的水所描摹的一幅江南水乡。长长的运河环绕着古城,行走在运河沿岸,仿佛穿过时光隧道,置身于河中舟船穿梭、两岸商贾如云的古代。古老的大运河给昔日的济宁带来了无尽的繁华,而给今人留下的是丰富的历史遗存,走过济宁的大街小巷后,眼前闪过的是一幅幅百余年前济宁一派繁荣的盛世景象。如今,虽已河退船隐,但随着济宁市对运河文化的挖掘、保护以及开发,这些历史遗存散布在长达公里的济宁段运河两岸,形成一条绚丽多姿的文化长廊和生态景观廊道。在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报道组一行采访了多年来一直为济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及利用奔走呼吁的杜庆生老先生,听他讲述创建大运河文化带示范城市的“济宁方案”。全媒体记者:王永杰卢浩然王兰兰
图片、视频:全媒体记者李克君
视频编辑:殷允鹏
编辑:马小鸥
值班编委:唐劲淑
公益中国援助定点白癜风医院中科白癜风让新年不白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ingshizx.com/jnxs/7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