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相当全乎的济宁方言,不够请自补
1、该(欠账) 如该他十元钱。
2、疵毛(太粗疏干的不好)
3、差劲(不合格,不够标准,干的不好)
4、捣股(不正经干)如胡乱捣股
5、滋(滋润,感觉舒服痛快)
6、将(与刚同义)如将来到、将干完。
7、缕着(沿着、顺着)
8、醒鼻子(意思是把鼻涕清理出来)
9、埠土(细尘土)
10、啦呱(两人说话、闲聊)
11、熊(责斥之意) 如熊他一顿,挨了一顿熊
12、毁(与打同义) 如毁他一顿,挨毁
13、段(追赶之义) 如段上他
14、喝二气侃凉腔(唱高调随声附和,有兴灾乐祸之意)如云:钱场不帮,人场不帮,说二话,侃凉腔
15、皮捶(拳头) 如打他两皮捶。
16、黄子(即行子之转音) 如“什么黄子”,意思是你究竟属于哪一行。“这黄子”,有轻视之意,有时则成为昵称
17、瞎包(不务正业、不正派,“坏”的意思)
18、咯森(神经受剌激而感到痉挛,精神紧张,如特别害怕时“真咯森人”)
19、牙沉(食物有杂质不干净,吃的时候感觉垫牙,就说是牙沉)
20、歇乎(小事夸大或大惊小怪)
21、敖糟(心情不好,烦乱,说不出道不出)
22、消早(早晨)
23、今里(今天)
24、艳里(昨天)
25、前里(前天)
26、大前里(大前天)
27、二乎(不可靠)
28、不得劲(有病,有时也说“不得腔”)
29、打架(两人奋拳相击)
30、不离(差不多的意思,有时作赞美之辞)
31、可不是(正是这样的意思)
32、巴结(趋炎附势,一付奴才相)
33、谋量(估计,猜测之义)
34、闷混(糊涂,不明事理)
35、拿搦(故意令人作难,怎么做都不是)
36、二红砖(不聪明,不懂人情,性格粗暴,意思是烧不到火候的砖,不熟成)
37、无故地(平白无事,无法中出了意外事故)
38、捲他(骂人)
39、疼(爱护、知冷知热之义)
40、歹(不好,如不知好歹,好人歹人)
41、口头语(在说话未入主题之前先有一句像似骂人的话,很不文明,所以称之为“口头语”) 如北京的“口头语”则说成“他妈的”,而鲁迅美其名曰“国骂”,其实各地都有,各不相同,各有其地方特征,尤以济宁;般为明显.一听“口头语”就知其为济宁人,所以流传着“济宁州的口头语,不带奶奶不够本”的这句方言。
42、哄(用假话安慰)
43、晕(不能辨别是非,做事糊涂)
44、捞摸(想得点意外的好处,或已经失去而又不甘心,还想捞回来)
45、抬杠(两人因事争论,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46、和稀泥(将就敷衍了事,不计真正是非,得过且过)
47、二百五半吊子(济宁人常把思想、迟钝,领会问题较慢,或做些憨事的人,称二百五半吊子,其来由如何,为什么称“半吊子”呢?主要是清代京钱为方孔圆形,俗称制钱,每文(个)为一吊,所以说,二百五是半吊。到光绪年间又铸铜板(俗称铜子)作为货币,每一个大铜板当制钱二十文,每50个大铜子,史称一吊钱,而49个也能称一吊,上账写为壹仟文,当时有98京钱之说,就是98个大铜子称为两吊,读作两仟文,所以,银票上写“见票发给京钱两仟”字样)
48、挑三架四(挑拨、搬弄是非)
49、兄弟(在济宁为弟弟之专称)
50、填房(丧妻再娶者谓之填房)
51、要羔子(养子的贬意)
52、盖体(被子)
53、小小虫(麻雀)
54、皮脸上赛(不怕人说,故意撒娇)
55、不粘(不行、不能成)
56、不管(一是不闻不问之义,再是白废不能用)
57、裂啦(事不能成)
58、啦踏(不干净)
59、解小溲(小便)
60、解大溲(大便)
61、原是(本来是、就是之义)
62、臆子(肥皂别称)
63、料瞎钉(说俏皮话,教别人听了啼笑皆非。)
64、闹信砖(开玩笑)
65、出恭(解大便)
66、僚亮(神情潇洒办事干练利落)
67、多咱(什么时候)
68、拿堂(故意要挟给人为难)
69、磨蹭(消极怠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ingshizx.com/jnwh/11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