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济宁从任城城到济宁城追溯济宁城

  济宁是座古老的城市,远古时期就留下了人类活动的足迹。

  从夏、商、周经秦、汉至南北朝北魏末年,这段时期叫做任城城。据有关资料记载,持续存在近两千年之久。这一时期的古任城城的位置在今济宁市市中区东南四十里的微山县仲家浅处,其城池大致呈正方形。

  而到了北魏神龟元年(公元年),古任城城由仲家浅故址迁至今济宁市市中区小南门处,即现在的任城路,任城路也是因此而得名。这座由北魏末年始建“小南门处”的任城城,经隋、唐、五代十国至北宋时期建设发展。这一时期的古任城系“长方形”,南北长约二里,东西长约三里。南北城门相对,南北大街较直;而由于东城门位置偏北,西城门偏南,因而东西大街是不直的。

“今市区的一段老运河,依其走向,从草桥东流经河湾南下到越河,应当是该城北门、东门外的护城河道,只是加宽了河身,加深了河床罢了。现在越河中新闸至坝口桥入老运河的一段,形如一条直带,当时为该城南门外的护城河。由南水口子南首起,经考院街、五衢巷北首入老运河的一条大阴沟,应是该城西门外的护城河。”

  到了南宋和金南北对峙时期,任城处在金统治区。这时,就出现了济州、济宁府、济宁路之任城城,金、元时期的济州、济宁府、济宁路之任城城,是指金时“依”北魏末年始建的任城城“郭”的北面,隔护城河而新建的一座“土筑”新任城城。据有关资料记载:由于“自来东方必争济州”,又因济州治地巨野常有水患,故于金天德二年(年)为加强济州军事战略地位,和避免“水患”,便“迁济州治任城”。也就是说,为了把济州治由巨野迁来任城,在靠着古任城北城墙的护城河的外圩,“渔山”高阜处又土建了一座新任城城。于是,这座新土筑的任城城,就成了济州治驻地了。

  等到明朝初期,任城城又有所发展,据《济宁直隶州志》记载,由于金天德二年建的新城,虽处在“地势高亢”的“渔山”,但其“城旧以土筑”,为了不被“河水淹没”,确保安宁,因而在朱元璋安定天下后,为了巩固他的江山,在全国大筑砖城的盛风中,也“易土为砖”。其城“易土为砖”的时间系“明洪武三年(年)”,由“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重建”的。当时狄崇组织民工去王母阁取土烧砖,每块城砖约三十公斤左右,砖窑就设在今济宁糖果食品厂院内,至今城南关老户人仍称“窑头”。砖城(外砖内土)建成后,明洪武“十八年(年)改府为州,以州治任城,县省”。即自从明洪武十八年“置济宁州”,“任城县之名遂废”。从那之后,人们就不称其为“县城”而称之为“州城”了。可见,从明洪武三年任城城“易以砖”后,到洪武十八年,这段时间里,该城虽为济宁府治所在地,还仍名叫任城县城,不叫济宁州城;叫“济宁州城”,是由“改府为州”,废任城县,由县升州后的事。

  从济宁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唐朝、明清、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是济宁发展的巅峰时期。从济宁人口中的“唐槐宋塔金故城”就可以看出,唐槐就是古槐路上的古槐,俗话说槐树千年成木鬼,老槐树洞中空,弯腰扭身,颇有些令人敬畏之象,相传唐名将尉迟敬德曾于古槐下勒马看槐,故有“敬德勒马看古槐”的佳话。树一老,变成神了,现在老槐树挂满了市民寄托美好意愿的披红,成了古槐一景。而宋塔,就是指济宁崇觉寺铁塔了,这座铁塔建于北宋。铁塔全国共有五座,济宁铁塔的高度为全国最高。所谓的金故城,也就是建于金、元时期的济宁故城了,如今的太白楼基础部分和打靶场是其遗迹。

  任城是个古老的名字,济宁远古时期为“昔有仍氏”繁衍生息的地方,夏时的任国或仍国,即是由“有仍氏”转化而来,是由“氏”而“国”名的,秦时废国实行郡县制,称任城县。

而“济宁”一名的出现则是到了元至元八年,即年,升济州为济宁府开始的,济宁一名的由来,是因“济水南会泗,北会汶,州居其中,故以济宁为名”。又因巨野一带曾被河水淹没,而任城“地势高亢,关津险阻”“可保安宁”,故名济宁。

从济州到济宁,名称的变换是济宁地区历史地理变迁的见证,虽然一字之差,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

赞赏

长按







































中华白癜风名医堂专家
发白癜风论文二十多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ingshizx.com/jnwh/620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