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底尘封的故乡
原来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商业等莫不如是……中国近百年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乡村破坏史。
年,梁漱溟曾在《乡村建设理论》一文中,这样描述中国的乡村。 如今数十年过去了,这部乡村破坏史还在继续,唯一不同的是,在继续的同时,还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乡村文化的保护中来。事实上,王世会的孔孟乡俗志的出版,只是出版方泰山出版社的中国乡村图志出版策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泰山出版社还将陆续出版一批反映中国乡村民俗文化的图书。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本书的总策划、出版人李北山,看看他眼中的乡村记忆是什么样的。
乡村记忆不只是风景和老建筑作为出版人,李北山对于乡村记忆有着自己独特地见解。在他看来,中国传统的村落,除了有美丽的风景与独特地传统建筑之外,还应该有更多的东西:“比如说文化传统,比如说生活方式,比如说传统的手工业。” 然而这一切,如今似乎已经距离大众越来越遥远。“对于传统建筑、民居、街巷、祠堂、园林等有形的物质的遗存,我们可以归类、保护、修缮、开发,但对于那些非物质的传统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我们该如何去挖掘、整理并传承?乡风民俗因其非物质性,甚至非口头性,在其普遍性和传承性之外,更多的是从学术角度,以文本、影像等形式加以记录保存。”
山东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对于乡村记忆和传统村落保护的观点,引发了李北山的共鸣,他说:“当一个乡土中国在快速消失,乡土文化和农耕文明已经沉潜到历史的深处,我们需要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们心底尘封的故乡。《孔孟乡俗志》就是这样一把钥匙,它以独特的绘画语言,表达对土地的感知和对乡土的情怀,它是感性的,它没有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所要求的数据,却留下了‘数据’所无法呈现的东西。恰恰因为它是非学术的,是泛文化的,所以它更直接,更容易打动人,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和情感。” 在李北山看来,除了保护一些有形的物质记忆之外,最为重要的是保护住那种传统村落里特有的非物质的文化遗存:“比如说手工业匠人,比如说各地独特的民俗、服饰、饮食、耕作方式等等,因为这些东西是无法复制的,一旦消失,就是不可逆的。” 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李北山策划了《孔孟乡俗志》一书,以民俗画的形式,记录了孔孟之乡独有的乡村民俗文化。 农事活动、手工百业和乡风民俗成为了这部书的三大绘画主题,而独特的孔孟之乡的歌谣民谣,也成为了绘画中的主要内容。“
这只是一个开始,其实《孔孟乡俗志》 是我们这个大型策划的一部分,在之后我们还会继续以‘图绘+采风’的方式对国内其他地方的传统乡村民俗立志,从而形成一个‘中国民俗图志’系列,从而能够基本涵盖全国的乡风民俗,以最直观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全国各地的民俗。”李北山这样对记者表示。
故土陷入崩溃式消亡李北山对于乡村记忆的 参加完亲戚的葬礼,在李北山和村主任一起回村的路上,村主任告诉他,镇上正规划建社区,他们的村子将不复存在,全村人将集体搬迁到“镇附近的楼上去”。无意间的闲谈演变为一种巨大的恐慌在李北山的内心蔓延开来。他后来知道,这样的恐慌是一种“崩溃式的记忆割裂”。“我的童年,我生命中最珍贵的那段记忆,都在那里,现在忽然有人告诉我,这个经历了几百年的村子将永不再见,在地图上消失了。我的生命被割裂了,就好像是对我做一个手术,拿掉身体的一个部位,我将永远失去,我的生命从此残缺不全。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生命体验,其实作为一个族群、一个民族,同样是一个有记忆有历史的完整的生命体,它一样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浪潮中失去很多东西,生命被割裂。我们所做的,就是试图去弥补这种损失,抚慰这些创伤。” 此后,李北山加快了“中国民俗图志”系列的工作:“如果乡村真的消失了,我们是不是应该留下一些什么?图片好说,现在人人都可以拍照,但是风俗呢?我们传统村落应该留存的那些非物质的文化形态呢?中国的农村这些年已经进入到了一种崩溃式的消亡之中,我们必须要留下一些东西给后人。”
“为民族风俗的传序留念!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存根!”成为他的目标。
乡俗画的魅力让李北山感到幸运的是,他老家的“上楼规划”最终因为某些原因中止了,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松:“以后怎么办?我们得做点什么,至少我们将来可以告诉孩子们,我们曾经的农村是怎样的,我们曾经的农村生活是怎样的,我们曾经的农业文明是怎样的。” 在这样一种心态下,他开始四处联络一些民俗学家和乡俗画家,请他们制作乡俗志和民俗图志:“我希望我们的这个系列的图书,能够成为一部‘中国民俗百科’一样的图书,你可以在这部百科书中查阅到全国各地的乡风民俗,而且是最为直观的乡俗画。” 这样一部大工程,对于李北山来说并不容易,他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作者,“各地都有民俗,但不一定有画民俗的画家,即使有还不一定画得好。”他也找了不少民俗学家,有人表示支持,也有人表示反对:“反对的人觉得,民俗是一门学问,用绘画这样的形式,很难系统的表达体现民俗学的东西,但是我觉得从传播的角度和大众的接受程度来看,图绘更‘接地气儿’。它应该成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补充。尤其在传播方面,你跟大众谈学术谈研究,大部分人不会感兴趣,但是你换成通俗易懂的图绘,大家都喜欢。” 最终,出生于济宁梁山的国家一级美术师、乡俗画家王世会成为了《孔孟乡俗志》的作者,他把自己历时30年创作的多幅民俗绘画作品和相应的文字记录交给了李北山,从而成就了这部《孔孟乡俗志》。其“中国民俗图志”系列的第二部《巴蜀乡俗志》 也已经在编辑之中。事实上,李北山的“中国民俗图志”系列不仅仅只是以图书的形式传播,同时还会发展衍生出其他的文化产品:“比如说我们会把这些乡俗画复制并印制在一些产品上,同时出版社还将开发一个专门的APP软件,把这些曾经的乡村记忆,用最方便快捷的方式传递给大众,以此吸引大众对于民俗乡俗的兴趣。只有这样,乡村记忆才可以不断地流传下去。”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疗效好白癜风的发病年龄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ingshizx.com/jnxs/4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