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北五湖的历史及演化

济宁北五湖的历史及演化

孔孟之乡济宁在中国的北方城市中河流极多.具有河港密布的水乡特点,城西有京杭运河,城东有洸府河,城内有洸河、府河、越河、古运河、任城河、高新区还有杨家河、泥沟河等,又城南又有南四湖(从北向南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等水体而被冠以江北小苏州的名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济宁人却已经忘记与南四湖并称的北五湖。

北五湖系鲁中黄河以南自北向南分布的一系列湖泊,分别为安山湖(现称东平湖,梁山、东平)、马踏湖(汶上)、南旺湖(汶上)、蜀山湖(汶上)和马场湖(任城)。近百年来,北五湖陆续淤废,目前除安山湖(东平湖)存在外,其他诸湖在上世纪已经干涸,八百里水泊的盛状也早已不复存在。

01马踏湖

马踏湖位于汶邑西南汶河大堤以北,东至刘楼乡下王庄,西至运河,南至南旺镇吴家高顶,北到次邱镇郑楼,周围17公里,湖中已多年无水,改造成良田。明万历戊申《汶上县志·方域志》载:“马踏湖在汶河堤北,周围三十四里,夏秋水涨汇入北湖出开河闸迤北弘仁桥入运,俱有菱芡鱼鳖,茭秋荒蒲之利,居人赖焉,夏秋之间,茭荷锦张,若晚霞,游疑诸江之胜矣。”该湖为明嘉靖年间建议的蓄水湖。传闻,当时修湖堤时骑马界,马跑到哪里,哪里即为修堤之处,故名马踏湖。后因湖中枯水常出蚂蚱(蝗虫),又名蚂蚱湖。年1月运河作废。湖中已多年无水,经近几年埋湖底已变成良田。

02安山湖

现称东平湖,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年),开挖由安山至临清的会通河,南接济州河,引汶水北达临清御河(今卫运河),把济水截为两段,谓之“引汶绝济”。致使汶水和古济水交汇屯滞于安山(今梁山县小安山)脚下而成湖,故称为安山湖,萦回百里无定界。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年)黄河“决原武黑洋山”。“漫入东平之安山,淤安山湖”。明永乐九年(公元年),宋礼重浚运河时创筑安山湖堤,“引济渎入柳长河为湖源,蓄水最盛,并建两闸,出水济运”。明弘治十三年(公元年)“踏四界周长八十四里三分”。万历十六年至十七年:(公元—年),“筑安山湖堤四千三百丈”。自明中叶,“许民耕种,然低洼之区周三十八里,湖形尚存”。明泰昌元年(年),重修水柜,“诸湖水柜已复,安山湖且复五十五里”,“建有八里湾、十里堡、蛇沟、通湖四闸济运。明末淤废”。清康熙十八年(公元年),“靳辅提请安山湖听民开垦佃种,输租充饷,此水柜遂废。凡开地九百余顷”。

03南旺湖

据《禹贡锥指》’载:“湖即巨野泽之东端,萦回百余里。宋时与梁山泺合而为一,亦名张泽泺”。至元二十年(公元年),开挖由任城(今济宁市)至安山入济水的济州河以通漕运。济州河南北穿南旺湖而过,将南旺湖一分为二:运西部分称南旺湖,周九十里,运东部分称南旺东湖,周近一百里。明永乐九年(公元年),疏浚会通河筑戴村坝引汶水经小汶河至南旺分水济运,小汶河穿南旺东湖入运,又将南旺东湖一分为二,小汶河以北称马踏湖,周三十四里;小汶河以南谓蜀山湖,周六十五里;运河西岸的南旺西湖则独享南旺湖之名。明嘉靖十四年(公元年),筑南旺湖堤,周五十二里。

04蜀山湖

蜀山湖位于山东省汶上县汶运交汇的南旺镇东南部,老运河以东,南至任城区长沟镇,东至康驿镇的邵庄、赵桥、北至刘楼乡辛海、徐老庄和汶河堤,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0公里,总面积约平方公里,其东北部盛产芦苇。蜀山湖开掘于明朝,是白英“南旺分水”后建的济漕运的“水柜”。湖面积顷,堤长多里,与古运河水壤相连,西接南旺湖,北望梁山八百里水泊,南俯十二连洼和马场湖。苇海菱荡,水丰鱼肥,烟波浩淼,气象万千。据明万历戊申年始编《汶上县志·方域志》载:“邑之湖为南旺即古之大野泽也。中为长堤。漕渠贯之,划而为三,在漕渠之西曰西湖,其东曰蜀山湖周围65里,水涨出长沟减水闸入马坊湖”,因湖中有蜀山而名。解放后,由于年和年两次大水灾,后经政府治水还田,蜀山湖退水还耕。在上世纪70年代,长沟人民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为扩田整地,将蜀山湖30多华里的南大堤全部平掉,改为耕地。但在曹林村北尚有原湖堤残存。(非现在的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蜀山湖)。

05马场湖

马场湖位于现山东省济宁市境内,因蜀山湖容纳不了小汶河水,在湖堤和运堤连接处筑设了滚水坝,名冯家坝,为蜀山湖溢洪道口门,当汶水满湖时,通过此坝滚水入济宁西,沿运河洼地逐渐形成了一个新湖,因湖区原有草场养马,故名马场湖,明时周四十里,到清初达周六十里。马场湖的济运作用主要是补蜀山湖之不足。马场湖除接受蜀山湖溢水外,还通过洗河、府河接受汶泗二水接济。后来冯家坝被堵闭,府河淤浅,湖区至清末放恳,不在蓄水。据《济宁市录区水利志》记载:公元年(元世祖至二十年),开挖由济宁至安山入济水(大清河)济州河,沟通济、泗以便漕运。公元年(明成祖永乐九年),再开会通河(元代称会通河和济州河,明代通称会通河)。由于“蜀山湖弃水,经湖东冯家坝滚入济宁西部的沿运河洼地形成马场湖”。《济宁直隶州续志》也记载:马场湖在州西十里,周约44里,水域顷。

北五湖面积在过去近年时间里呈现锐减趋势,其消亡速度可以分成4个阶段:第1阶段是—年湖泊面积迅速减小阶段,减少速度约2.2km2/y;第2阶段是—年湖泊面积加速减小阶段,减少速度约4.2km2/y,几乎是第一阶段的2倍;第3阶段是—年湖泊面积持续减小阶段,减少速度约2.5km2/y(实际减少速度或更快);最后一个阶段—年北五湖总水域面积基本上维持在同一个水平阶段。从个体上分析,蜀山湖应该是北五湖中消亡最缓慢的湖泊,尤其是在—这12年间,蜀山湖水域面积几乎维持不变,这一方面与其规模属五湖中最大有关外,另一方面也应该与人工保护有关。

经查阅资料和走访调研分析,北五湖消亡原因,总的说来与河道变迁、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等3个方面有关。

河道变迁是北五湖消亡最重要的原因

咸丰五年即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从此结束了其长达年的“夺淮入海”的历史,在今阳谷张秋镇将运河拦腰截断,从而也截断了张秋以北到临清河的水源。光绪年间,清政府虽采取了各种措施以“通漕保运”,但由于各种原因,终未奏效,只好罢漕。这次黄河决溢改道不仅造成毁灭性的灾害,而且黄河洪水及所挟带的大量泥沙,也破坏了梁山一带的自然水系,导致河湖淤浅,削弱了河湖的蓄泄能力。北五湖一带洼地长期遭受黄河洪水泛滥和大量泥沙淤积,部分洼地扩大了积水面积,也有部分积水区变为田地。安山湖、南旺湖日益缩小,大部分都成了可耕之地。正是河道的变迁(黄河北徙),导致运河漕运无以为继,直接导致包括北五湖在内的漕运时代运河水利泉源设施中央集权式管理的废止,加速了北五湖的消亡。

人类活动加速了北五湖的消亡

京杭运河流域曾是历史上最繁华的经济带,随着该流域城镇、聚落的不断兴起,人口的增多,围湖造田成为必然趋势,其结果是进一步加剧了京杭运河流域湿地的消亡。建国初期,南旺湖、蜀山湖、马踏湖作为汶河的滞洪区,面积尚有12万亩左右,20世纪50年代常年积水,一般年份水面还保持6万亩以上,仅苇田占地就近5万亩。年6月堵塞了小汶河,截断了汶水的水源补给。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时逢枯水年,雨量显著减少,在治水思想上又接受60年代初期以蓄为主造成的土地盐碱化和水患频繁的教训,提出以排为主,大搞挖河排水,加之全面发展井灌,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普遍降低8m左右,以致地表积水已基本消失,大片湖面逐渐被垦为农田。在北五湖消亡的后期,人类活动可能已经演变成北五湖消亡的主导因素

气候变化是北五湖消亡的大背景

在20世纪的年中,全球地面空气温度平均上升了0.4~0.8℃。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温度变化。近年来中国年地表平均气温明显增加;升温幅度约为0.5~0.8℃,比同期全球平均值略强。二是降水变化。从年到年,华北、西北东部、东北南部等地区年降水量出现下降趋势,其中,黄河、海河、辽河和淮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从年到年约减少了50~mm,而黄河流域的降水减少,直接关系到北五湖的来水总量。但气候变化这一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不是第一位的,因为气温升高及降雨量减少等因素不会让北五湖如此快速消亡。倘若如此,则该地区及邻区诸多湖泊都会像北五湖一样经历消亡。

在—年这一时间段内,从总体上分析,北五湖的消亡是一个多种因素作用的过程,从个体上分析,每个湖的消亡又自有其特点。经过资料查找与走访调研,只能初步了解北五湖的简单历史及演化过程。若想更深一步探究其演化规律并探究其消失的具体原因,还需要查阅更多资料。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词条--北五湖

基于多源空间数据的鲁中北五湖近年变化分析--邓飚郭华东

调研地:济宁市博物馆

济宁市图书馆

汶上县马踏湖、南旺湖、蜀山湖故址及周边村落

任城区马场湖故址及周边村落

作者:千宇

编辑:阡陌

在看点这里千宇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医院最好是哪家
白癫医院专科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ingshizx.com/jnxw/774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