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见闻及随想

老实说,历史、地理盲如我(虽然学生时代历史、地理会考成绩皆为A,但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考试成绩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第一次听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说法是十多年前跟先生回老家办喜酒的时候,从家乡人颇为自豪的介绍中得知。后来,因孤陋寡闻而心虚不已的我悄悄地小补了一下,才知道先生的故乡菏泽市与真正的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济宁市)同属鲁西南,两座城市比邻而居。

结婚十多年到现在,跟先生回家数次,但今年是第一次回去过年。在这里度过了中国最隆重的春节,近距离观察这里的风土人情,作为一个外乡人,我发现自己与一些当地人引以为豪的习俗格格不入。

比如,“女人不上桌”。当家里有人来作客并留下用餐的时候,全程由家里的男丁陪伴,他们一起坐在堂屋的餐桌上吃饭;女人则一直在厨房的灶台前忙乎着,临时在厨房里支着一张小桌子将就吃点东西。

过年前两天,我和婆婆、邻居家的婶婶,还有先生的姐姐坐在院子里聊天,姐姐在闲谈中偶然就此习俗给我打了个“预防针”。她用颇为自豪的语气说起了发生在他们现居地——四川广元的一件事情:因工作原因,姐夫在四川广元的单位里住着很多山东人。有一天,某山东同事在家里招待客人,因为生于南方的女主人帅先上桌吃饭导致大家非议,男主人感觉羞愤难当,不仅当众与妻子吵架并打架,还扬言要闹离婚,朋友们也都因此而笑话他,疏远他。

姐姐谈论的这件事情,及其她描述这件事情的情感倾向,让我深感忧虑:在我看来,这种骨子里男尊女卑的落后思想早就该摒弃,村里人知识有限、见识少、思想闭塞尚可理解。但姐姐也算是有知识、有文化,而且居住在南方近二十年“见多识广”的人,到现在还以秉持这种“男尊女卑”的风俗习惯而沾沾自喜,真是令人嘘唏不已!

有一句说得很好,“真正的绝望,不是贫穷,而是贫穷与落后思想的交集”。尽管知道当面反驳会令姐姐尴尬,但我无法容忍为了所谓的“面子”而让这种无知和愚昧继续强化下去。我知道自己在村里人眼里,尤其是村里女人们的眼里,是一个思想和言行都相对“出格”的异乡人,同时又是深受她们喜欢的“文化人”。因此,我感觉自己更有义务给他们普及现今“男女平等”,甚至“妇女与儿童优先”的绅士(又或者可称之为大男子主义)思想。

于是,我当场表明自己的女权主义立场,指出了男主人及其朋友思想上的荒谬之处,我还举出了先生的例子。他一向以疼爱老婆的楷模著称,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外面,他从不掩饰自己“女士优先”,“老婆第一位”的习惯,但他从来没有因此而被朋友笑话和疏远,相反,他一直因此而受到朋友们的尊敬,甚至在朋友圈里带动了不少人加入“模范老公”行列。这是因为,大家都知道“男尊女卑”思想的不合理,在现今社会及家庭里,谁都不敢再否定女人的“半边天”甚至“大半边天”的作用,女人应该被加倍的呵护和尊重。这种意识代表了人们思想境界的高度,所以,先生的“疼爱老婆”不仅不会被笑话,反而被尊重!

巧的是,年初二那天,家里果真来了客人,大姑姑家的两个表哥来作客。公公和婆婆一致举荐我为当天的“厨师长”,一旁的先生怕我犯怵,建议叫外面的餐馆送餐,但被我们一致反对。那天,尽管公公婆婆再三叮嘱我“今天的饭菜你说了算,你说怎么做就怎么做”,我还是各尽所能地发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除了不会做饭的先生,公公、婆婆和姐姐的厨艺优势得以全力发挥。最乐此不疲的当属公公,他一边陪聊,一边到厨房帮我们调制他拿手的凉拌莲藕、拍黄瓜。

到了午饭时间,菜也准备得差不多,堂屋按时开桌,我们3个女人一边继续“贤妻良母”,一边不停给他们添新菜。等做足了婆婆待客的“10大碗”标准时,先生过来催促着我们一起上桌。我犹豫地看了看似乎还在忙乎的婆婆与姐姐,没好意思跟着他到堂屋吃饭。当第二次遍来催时,明明已经忙完的姐姐和婆婆仍无动于衷,想起了几天前“女人不上桌”的话题。我一边露出跃跃欲试的架势,一边面露犹豫地跟婆婆提起“女人不上桌”的疑虑。得到婆婆“一家人没事儿”的首肯,我心满意足地跟到堂屋,美滋滋地跟男士们吃起饭来——我的胃还真“惦记”着自己的手艺呢,假如这么忙乎了半天,却沦落到只能吃冷菜、吃剩菜的下场,我的心肯定彻底地碎了一地呢:我边大快朵颐,边狠狠地想。

等我吃得差不多的时候,姐姐与婆婆也过来一起吃了:真好,自己前几天的“课”总算没白上啊!

再比如,这里还有“女人不上坟”的习俗。早就听先生说过,这里的扫墓习惯跟南方不同,他们会在每年的除夕这一天去给祖先上坟。对此,我暗暗好奇,一直都想好好比较两地的扫墓习俗。除夕那一天下午,算好他们的出发去时间,我很“热心”地跟先生出主意:“你们去上坟时,我跟在后面给你们照相呗?”

还没等先生回答,坐在一旁的姐姐快言快语地把我顶回来:“不允许女人跟去!听说隔壁村有一个外地回来的媳妇,不懂事,非要跟着去上坟,被全村人笑话……”

又是“笑话”——我心里嘀咕着愤愤地抗议——这日子到底是为自己过,还是为别人的眼光过?但碍于姐姐的面子,我却也不好意思再坚持,只好把那探出头的好奇心硬生生给摁回去,嘴里不甘心地问:“那没有儿子的家庭怎么给祖宗上坟呢?”姐姐说:“那就不上坟了啊。”

好吧,我终于知道这里的家庭死乞白赖都得养个儿子的原因所在了——因为骨子里的重男轻女,没儿子的家庭会被祖先、被村民瞧不起!

十年前,儿子出生前的一天,趁着我午睡时,先生与公公婆婆吵得不可开交,就是为了生男孩的问题。公公婆婆的主意:假如我生的是女孩,他们就悄悄地抱回老家去养,让我们再生,直到生出男孩为止。这个馊主意被先生一口回绝,他们一家人瞒着我偷偷吵起架来,婆婆还为此气哭了……据说,这里上到县委书记,下到普通村民都会想方设法,甚至不择手段地要男孩,超生也要生,实在不行就过继,甚至“买”也得让家里有一个男孩……

当然,“重男轻女”的恶果也随之而来,由于男女比例失调,农村娶媳妇的费用越来越高。根据最近行情,村里有人算过,现在娶一个儿媳妇的费用已经涨到50-60万:一栋二层小洋楼近三十万;一部轿车至少五、六万;订婚礼6.6万;结婚彩礼9.9万,结婚费用数万。

这些沉重的“债务”都由父辈一分一分地从地里刨来:今年,他们种一亩棉花的毛利两千四百元;一斤剥好并晒干的玉米不到1元/斤;地里种的菠菜、白菜、西瓜常常1-3角钱/斤。为了多挣些钱,家里的爸爸们常常在农活闲暇时到工地找苦力活干,甚至外出打工;为了省钱,一直在家里操劳的母亲们往往一年到头都舍不得买些肉来吃……这样千辛万苦地娶回媳妇,小两口很快便要求分家,新娘从娘家带回来的彩礼属于小家庭的财产,而迎娶造成的债务全数由父辈偿还,对此,很多农村新媳妇都理直气壮地认为“谁借钱,谁偿还”。

第三个令我感到不舒服的是“过年磕头”习俗,大年初一这一天,全村人都要出门给长辈磕头。这种以跪拜作为尊重和孝敬长辈的至高礼仪本身倒也无可厚非。但是,现今的孔孟之乡,农村的风气非常差,不尊重老人、忽视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比比皆是。但就是这些内心不把老人当人看,不知道何为“善待老人”的壮年人,每年初一都会装模作样地在村里一见长者就跪拜:这种对比强烈的反差,让我心里非常不舒服,甚至耻于与他们为伍。

对于此习俗,我一样以“不妥协”的怀柔政策坚持我的初心。

初一那天,一大早上,家里陆续有人来给公婆磕头。老实说,第一次看到他们磕头,我心里沉甸甸的尴尬与不安。因为,在我的家乡,磕头是一件巨大又隆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沉重礼节。我们常常会给神仙、已故的祖宗磕头,却很少给活人磕头,除非遇到特别严重的场合,比如对别人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才会通过下跪表示忏悔!因此,在我的眼里,不管男女,都一样的“膝下有黄金”。

遵循礼尚往来的法则,先生和姐姐被公公婆婆安排到村里给长辈磕头。对于我这个来自异乡的媳妇,家人有着不同的意见:一向体恤我的先生早早表明态度“她就不用去了,我和姐姐去就行”,也许公公婆婆和姐姐都暗暗希望我入乡随俗,他们欲言又止了数次。

我从来都是追求心口合一的实在人。我心想:本着“入乡随俗”的原则,完全违逆长辈的意思不太合适,但让我随便给素不相识的人跪拜,还真是难以通过自己的初心。但既然决定付诸“破冰行动”,我希望自己的努力能抵达最关键的地方,收到最佳的效果。于是,我表明自己“家里人必须跪拜,外面人可拜可不拜”的观点,并拉着先生和姐姐,以父母最辛苦、为这个家庭贡献最大、最该受儿女的跪拜为由,请公公婆婆安坐后,认认真真地给他们叩了一个响头!至少,在我努力地“入乡随俗”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是真诚的,我的努力是值得的!

那天,看到一拨又一拨的男男女女给长辈人跪拜的场景,我心里隐隐地愤愤不平:不能上桌吃饭、不能叩拜祖宗的妇女,在干活,在养家糊口、在拉扯孩子、在磕头时为什么又得跟男人一样地“平起平坐”了?!

在我眼里,没有了本质的精神支撑,所有的外在形式都是空洞而荒唐的。这种“孔孟之乡,礼仪之邦”里盛行的繁缛礼节,在失去了最根本的忠、义、孝文化内涵和精神蕴意之后,任何的形式都只是徒增荒谬可笑而已!

作为一个来自异乡的清醒旁观者,我希望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能引发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个环境中的女人们更多的理性思考!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咨询
看白癜风的医院哪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ingshizx.com/jnwh/191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