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汶泗邹鲁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
孔孟之乡汶泗邹鲁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
———贾庆超教授谈邹鲁文化研究
泰山以南,淮河以北,山东大部,包括苏北、豫东、皖北统称汶泗流域。汶泗流域是延续两千年的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这块土地最先从母系社会走向父系社会,再由父系社会进入国家文明,起到一个先导的作用。在汶泗流域产生了孔孟思想,整个传统文化的链条在这里形成,缔造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思想模式、心理文化特征。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贾庆超将这一流域文明定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以孔孟思想为主导的汶泗邹鲁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文化,根源文化。”
打开尘封的历史为“邹鲁”立论作为文化概念的“邹鲁”一词虽然起源很早,但到封建社会的末期逐渐堙没不彰了。改革开放以来,地域文化研究日渐兴盛,特别是南方的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等占了上风。年,贾庆超完成《武氏祠汉画石刻考评》和《曾子校释》两部专著,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之后,对丰厚的鲁西南地域文化,特别是先秦两汉时代的成就,更加执著热爱了。也正是二十年前开始写作这两部书的同时,他已经不知不觉地走进更加广阔而深邃的历史空间。武氏祠绘出了人类文明的起源———伏羲女娲、三皇五帝、自然神话与人文交响的瑰丽世界,曾子又好像一条扁担,一头挑着孔老夫子,一头挑着思孟学派,自古称“从曾子入手研究原始儒学最得法”。如何在把握这一区域文化本质特征的基础上,从更加广阔的视野加以统筹概括,选择聚焦的亮点,组成更加科学而恢宏的历史文化体系?贾庆超在深沉的探寻和思考中,多少文化名词、观念和现象一遍又一遍地潮涨潮落、起伏翻腾,最终还是“邹鲁文化”稳居心中。 当时也有学者发表不同看法,既然有鲁文化、齐鲁文化,就没有必要再提邹鲁了,认为多此一举难以成立,否则会引起概念混乱。贾庆超敢于应对质疑,首先对“邹鲁”这一基本概念进行厘定和廓清。他在几家报刊发表文章指出,鲁是周人西来东渐、建邦立国的产物,邹亦称邾、邾娄,邹鲁便由音变而来。邾是由当地土著部落发育起来的方国,若从源起蜘蛛图腾推测就更加古老。几处原始文化遗址证明距今八千年前农耕文明的早熟。邾国的历史几乎与夏商周三代相始终,比较完整而鲜明地保留了东方民族的文化特色,其文化传统直接承继东夷土著居民的原始文化血缘。春秋时“鲁赋八百乘,邾赋六百乘”,是山东继齐国、鲁国之后的第三大国,鲁僖公伐邾就遭到残败。战国时期邹穆公中兴,以致“鲁卫不敢轻,齐楚不敢胁”,在和与战的灵活变化中远交内攻、图存求强。“邹鲁”一词来源很早,战国时期的《庄子》就提到“邹鲁之士”能明诗书礼乐。到了西汉时代的邹鲁文化概念日臻成熟,《史记》多处提到并称赞“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汉书》连称“邹鲁”的地方就更多了。汉代以后的文人学士常将“邹鲁遗风”“宗依邹鲁”作为自己行为的标榜与思想旨归,邹鲁、洙泗成为有口皆碑的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所以提起邹鲁,不仅容易使人联想到还有如此众多的其他区域文化,如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河洛文化、燕赵文化等同类相侔,而且更容易使人联想并追溯到这片东方文明发祥地的古老根源与历史风貌。作为汶泗流域的腹心地带及其代表性的邹鲁文化,应当在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重新激活并确立起来。 接着对邹鲁文化的内涵外延、源头流变进行清晰的梳理和界定。一是从时段讲,其主要特色与贡献集中在先秦两汉,这是中华民族的龙头部位,源头时代。邹鲁地区责无旁贷地发挥和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主干和正宗地位。自汉代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成以后,邹鲁也就融入并成为汉文化。二是从地域讲,邹鲁地区是以今曲阜、邹城为中心的古汶泗流域,包括泰山以南的鲁中、鲁西南、豫东、苏北和皖东北,即今天习以称之的黄淮地区。这是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商奄文化、儒家文化和刘汉王朝的发祥地,由古泗水一脉相连。三是主体内容大致包括:山水地理环境,史前考古发掘,文献史学,民俗风情,东方治水与国家文明形成,商史、鲁史及东夷古国史,孔孟儒学及其经学,墨学及诸子之学,刘汉王朝的崛起,汉代文化及其之后的影响,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等等,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邹鲁文化研究体系。 山东大学孟祥才教授曾说,“古邹鲁地区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农耕文明。有北辛、大汶口和龙山等环环相扣的原始文化系列,有太昊伏羲、炎帝、黄帝、蚩尤、少昊、尧、舜、禹等传说中的圣帝名王的史影。尤其自西周建立后,邹鲁文明步入了她的发皇期,一度成为中国教育、科技、礼乐、诗文最发达的地区;到春秋战国时期又成为儒学的发祥地,诞生了儒学发展史上光耀千古的双子星座———我们民族的两位世界级的文化巨人孔子和孟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学时代让位于经学时代。邹鲁文化的精华儒学也终于完成了从地域文化向主流文化的升华”。
《邹鲁文化研究》专著引发学界研讨热潮从年筹划运作,到年《邹鲁文化研究》三卷本由中华书局出版,贾庆超十年磨一剑。 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院长傅崇兰说,任何民族的文化其创生和流变,都是在某种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社会结构的三维空间进行的,《邹鲁文化研究》的可喜之处就是探讨三维空间。原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学海说,国家文明起源是考古的前沿课题。研究国家文明起源最理想的地区还是汶泗邹鲁,其他地区都没有这么理想,完全是在经济社会发育的基础上率先进入国家文明。山东大学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栾丰实也说,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会在汶泗流域出现不是偶然的,这么长时期连续发达的深厚积累,为儒家文化的发祥提供了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基础。首都报界评论家张朝阳认为,世界的东方,屹立着数千年没有间断的中国文明;祖国的东方,也有一处从未间断的古老文明地带,在中华文明的构建和发展史上,占据主导和主流地位。它就是汶泗流域中以孔孟之乡著称的邹鲁地区。就整体而言,具有全国其他任何一个地区所无与伦比的研究价值和开发优势。中华文明千古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力于邹鲁文化的维系与支撑。要了解中华文化,就必须了解邹鲁。 李学勤先生为这部《邹鲁文化研究》作序,对邹鲁文化本质特征的认识,也基本统一到李学勤先生的认定上来,“贾庆超将邹鲁文化的本质性特征归结为六点,即:原创性———古老悠久,率先发育;独立性———独成系统,谱系健全;连续性———一脉相承,接连不断;优越性———资料丰富,多方互证;丰富性———兼收并蓄,多元融合;先进性———生生不息,持续发展。结合他关于邹鲁文化为中华文明源头和主流的见解,这六大特点也可用来形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所以说,“邹鲁文化不是狭隘的区域文化,而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文化、母体文化、主流文化、主导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产生思想家的摇篮”。李学勤还说:“邹鲁从来是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地区,其文化影响至为深远。为什么自改革开放之后,楚文化、秦文化等区域文化研究蔚为风气,蓬勃崛起,而邹鲁文化的研究却是相当冷落的一隅,却很少作为一项专题来开展呢?主要原因,是大家一贯把这个区域的文化看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这既是对邹鲁正宗地位的肯定,又是对加强邹鲁研究的鞭策。
孔孟思想是邹鲁文化的灵魂和灯塔邹鲁地区、孔孟之乡已是妇孺皆知的同一概念了。邹鲁文化孕育了孔孟,孔孟代表了邹鲁文化的精华。再进一步讲,孔孟思想不仅是邹鲁地区的,也是全中国、全人类的精华和灯塔。上个世纪末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年,去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十几年前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面对贾庆超说,古今中外的实践告诉我们,民族复兴必须要有文化复兴;而文化复兴的中心议题,就是传承本民族的文明。如果没有民族优秀文化作为基础,所谓学习和借鉴全人类优秀文化,也就成了无根之木和无源之水。于是,贾庆超的主攻方向选择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与中枢———四书。要完整把握邹鲁文化和通透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就必须吃透四书,认知原始儒家的本真精神,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解读,用中西不同学派的比较解读,用先秦诸子解读,用传统经传解读,用文化发展史解读,用名家智慧解读,用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解读,揭示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及与其他各家学说共同缔造和构成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即中华文明的生命源泉。 贾庆超从邹鲁文化的热炒热议中迅速冷却下来,面壁五年专攻四书。他回忆道:“只有每年大年初一上午应付拜年,下午就打开微机写作了,一年天哪有空闲时间?虽还没有达到碰上电线杆子就喊孔子的痴迷程度,却时常梦见他们倒是真的。孔孟颜曾、老庄管荀,乃至启蒙的巨擘、革命的先行,几乎白天看他们的书,晚上就去和他们对话,多少次甜蜜蜜地笑着醒来。”终于一个全新的体例架构和精髓要义清晰完整地浮现勾勒出来,85万字的《四书精华解读》于年齐鲁书社出版。 全书的宗旨在于探索和回答人为什么活,应当怎样活?即为什么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如何做人,如何立德树人?这是人生第一要义,也是儒家思想的主体核心与终极关怀。所以全书按思想内容分类五章:人道世界观,人本政治观,人性伦理观,人格价值观,人才教育观;总论:儒学就是人学。选辑四书条语录,逐条附以本注、译文、链接和简评。本注即字词、背景,名家注疏专论选粹;译文即立足原意的白话文;链接即传统经传学术论点,尤以先秦为主,截至近代启蒙思想家,只引原文,限制2条,互相征引发明,概不重复;简评即摄取精义,多维观照,综合评说,一般字左右,最多不超过字。几乎每一条下就是一篇小论文,又等于篇小论文。分类组合于5章、39节,形成总有概论、章有引论、条有简评的理论照应系统。实现知识性、学术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既保持原汁原味、古色古香,又融古铸今、与时俱进。具有国学研究基础性、开创性意义,也标志着由此登上邹鲁孔孟文化研究体系的高峰。 贾庆超在台湾讲学期间,向中华两岸跨业联盟总会长、24期黄埔学员黄芸中将赠送《邹鲁文化研究》《四书精华解读》等多部学术著作。
(摘自济宁日报)
传
承
孔
孟
儒
家
思
想
弘
扬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关
注
孟
氏
文
化
提
升
国
学
素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ingshizx.com/jnwh/1918.html